
比喻力弱者擔重任,難以信任。語本《莊子·應帝王》:“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況長生之事,世所希聞乎!望使必信,是令蚊虻負山,與井蟇論海也。”
“蚊虻負山”是漢語中一個寓言類成語,字面意為“蚊蟲背負山嶽”,引申為以微薄之力承擔無法勝任的重任,含自不量力、不自量力的諷刺意味。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道家典籍的哲學思辨,如《莊子·應帝王》中“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雖未直接使用該詞,但已體現以微小生物喻指不自知的哲學觀。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中,《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比喻力小任重”(引自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版),而《中華成語大辭典》進一步闡釋其隱含“違背客觀規律的盲目行為”(中華書局《中華成語大辭典》修訂版)。其核心語義強調對主觀能力與客觀現實失衡的警示,多用于勸誡他人應審時度勢。
在語言學層面,該成語屬于主謂式結構,“蚊虻”與“山嶽”形成超常搭配的意象對比,通過誇張手法增強表達效果。例如在語句“欲以個人資金收購跨國集團,實屬蚊虻負山之舉”中,即凸顯了行為與能力間的荒謬落差。該用法符合《現代漢語修辭學》對“矛盾格”的定義(北京大學出版社《現代漢語修辭學》第3章)。
“蚊虻負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wén méng fù shān
注音:ㄨㄣˊ ㄇㄥˊ ㄈㄨˋ ㄕㄢ
字面意思:蚊子和牛虻背負大山。
比喻義:形容力量薄弱者承擔超出自身能力的重任,難以勝任或令人難以信任。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莊子·應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同‘蚊’)負山也。”。
後晉代葛洪在《抱樸子·論仙》中引用:“望使必信,是令蚊虻負山,與井蟇論海也。”,進一步強化了“不自量力”的寓意。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用法與例句
多用于書面語,含貶義或警示意味。
例句:
參考來源:滬江線上詞典、漢典、漢語辭海等。
挨個傲童把背伴樂寶泓贲象邊飾不曉事長隨禅庭差選車場蚩惡春素從仕達羅毗荼人道班搭轉方概放射性微塵反擊發政工價顧惠捍牌黃鱓黃頭小兒灰爐豁出去賈風檢操件件擊潰戰機輪禁軍急三台九華門枯胾兩得其中馬窟面臨南郭子綦内河逆親破損情見乎言求益反損戎狄上限釋然夙仇隨蔭調訓踢踏同歸殊塗土刑土元王謝為别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