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作精神。《漢書·禮樂志》:“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説而承流。”
“竦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sǒng shén,其核心含義為振作精神。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漢書》原文背景或其他古漢語詞彙,可參考古籍注解或權威詞典。
竦神是一個表示震驚、驚訝的詞語。在古代漢字中,竦神由“立”和“示”兩個部首組成。
它的部首“立”表示站立、挺拔,象征着精神飽滿的狀态;部首“示”表示顯示、呈現,強調了強烈的表現力。整個漢字由8個筆畫組成。
竦神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敬也者未有如餘竦神而作樂者也。”這裡的“竦神”指魯國的昭公豎起身體,表現出極其敬重和興奮的樣子,後來逐漸擴展為表示震驚、驚訝之意。
在繁體漢字中,竦神的寫法與簡體沒有區别。
在古時候,竦神的漢字寫法為“竦愔”。其中,“愔”是個困難字,由“心”和“殷”兩個部首組成,表示内心沉靜、深思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例句:
1.聽到這個消息,他竦神一驚。
2.見到那幅畫,她不由得竦神,難以言表。
一些與竦神相關的組詞有:“竦動”(震動、驚動)、“神采飛揚”(形容心情舒暢、精神煥發)、“驚愕”(驚訝、驚奇)。
竦神的近義詞有:“震驚”、“吃驚”、“詫異”。
竦神的反義詞可以是“平靜”、“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