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讀諷谏。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 邇英閣 ,講諷之所也。”《宋史·儒林傳一·邢昺》:“是冬, 昺 上表自陳夙侍講諷,遷右諫議大夫。”
“講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類:
基本解釋:指“講讀諷谏”,即通過講讀經典或發表言論進行勸谏,多用于學術或官方場合。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以諷刺、嘲笑等方式表達批評或指責”,如:“通過言語或行為諷刺他人”()。但這一用法未見于古代文獻,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讀。
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代用法,可參考《春明退朝錄》《宋史》等文獻原文。
講諷,意為以言辭嘲弄或批評他人,通過言辭譏諷揭示他們錯誤、荒謬或愚蠢的行為或思想。
講諷的字形由“言”和“⻩”組成。其中,“⻩”是一個漢字部首,代表“火”,而“言”則表示“言語”。
講諷的筆畫數為9畫(⻊+8筆)。
講諷一詞源自于古代文獻《楚辭·鄘風·七月》中的一句詩:“信誓旦旦,不去兮,訪屈原而不病兮。”其中的“訪屈原而不病兮”一句,意為表達對屈原的思念之情。後來,人們用“訪”字表示“抒發對某人思念之情”,後演變為“諷”,代表通過言辭嘲弄或批評他人。
講諷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講諷」。
講諷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講訽」。
1. 他利用機智的諷刺給予了那位自負的演員一記深刻的警示。
2. 他的精彩演講充滿了諷刺的幽默,引起了觀衆的陣陣笑聲。
1. 諷刺:通過嘲弄或戲仿來暴露事物的缺點或錯誤。
2. 諷谏:以言辭規勸、批評或諷刺他人的行為或言論,以引起其注意或反思。
1. 嘲笑:對他人的缺點或愚蠢行為進行嘲弄或取笑。
2. 批評:對他人的行為或言論進行評價,指出其不足或錯誤。
贊美:表達對他人品質、成就、特點等的高度評價,與諷刺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