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計時器的一種。 宋 米芾 《詠潮》詩:“勢與月輪齊朔望,信如壺漏報晨昏。”《紅樓夢》第七六回:“壺漏聲将涸,窗燈焰已昏。”
"壺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的一種計時儀器,即利用水滴計量時間的裝置,現代常稱為"漏壺"或"刻漏"。以下是其詳細釋義:
一、 基本釋義 "壺漏"由"壺"(盛水容器)和"漏"(水滴滲出)二字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該儀器的運作原理:通過特定裝置控制水從壺中均勻滴漏,依據水位下降或承接容器中水量增加的刻度來标示時間流逝。它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計時工具,尤其在日晷無法使用的陰天或夜晚發揮作用。
二、 結構與原理 典型的壺漏通常包含多級補償壺(如播水壺、受水壺),以保持水壓穩定,确保滴漏速度均勻。受水壺中放置帶有刻度的浮箭(或稱為"刻箭"),隨着水位上升,浮箭指示出相應的時間刻度。其計時精度可達到分鐘級别,在古代科技條件下已屬精密。
三、 曆史與文化意義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内早期的時間計量工具,壺漏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自周代起已有記載,漢代後結構日趨完善,唐宋時期達到高峰。它不僅用于日常時間管理(如更漏報時),也應用于天文觀測、曆法制定等重要領域。在文學作品中,"壺漏"常作為時間流逝的象征,如"銅壺滴漏"、"更殘漏盡"等表述。
四、 現代認知與遺存 隨着鐘表技術的普及,壺漏的實用功能逐漸消失,但其作為文化遺産的價值得到重視。現代人通過文獻記載、出土文物(如河北滿城漢墓銅漏)及博物館展品(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漏壺)了解其形制。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于曆史、考古或文學語境中。
權威參考來源:
"壺漏"專指中國古代以水滴漏為原理的計時儀器,是科技史與文化史上的重要物證,其名稱精準概括了其工作方式。
壺漏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器,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說明:
基本定義
壺漏又稱“漏壺”,屬于傳統計時裝置,通過容器中水的勻速滴漏來測算時間。其名稱由“壺”(盛水容器)和“漏”(液體流出)組合而來。
工作原理
通常由多層水壺構成,上層壺的水通過小孔流入下層壺,水位變化對應時間流逝。例如《紅樓夢》提到“壺漏聲将涸”,即指水将流盡、時間已晚的狀态。
文學引用
壺漏常出現在詩詞中,如宋代米芾的“信如壺漏報晨昏”,李白的“銀箭金壺漏水多”,均借壺漏表達時間流逝的意象。
曆史演變
早期的單級漏壺因水流速度不均逐漸被多級補償式漏壺取代,提高了計時精度,成為後世機械鐘表的前身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結構或不同朝代的設計差異,可參考《漢典》或相關曆史文獻資料。
阿娜幫興班級鎞首庇翼漕卒乘運磁鐵摧角登峰造極東飄西泊阸薜鵝阙房圖凡舊飛鷹奔犬鳳翮封冢夫倡婦隨桄桹管綜瞽蔔規複規式黑閣落黑淩宏揚環伏毀家纾國晦氣護局绛房見事生風矯翰姣色假牙津途苛征了哨聊以卒歲臨祭徿徸麻紙沒巴鼻摹録齧齒濃繁批隙導窾搴芳鳅鮆绮習森桂商港神府升學土脈秃士土腥氣武震逍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