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惠而實不至的意思、口惠而實不至的詳細解釋
口惠而實不至的解釋
惠:恩惠。隻在口頭上答應給别人好處,而實際的利益卻得不到别人身上。
詞語分解
- 口惠的解釋 口頭上答應給人好處,卻并不兌現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禮記;表記》詳細解釋亦作“ 口慧 ”。.空口許人以好處。《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 孔穎達 疏:“言口施恩惠於人而實
- 不至的解釋 .不到。《禮記·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不必。 漢 桓寬 《鹽鐵論·憂邊》:“夫治亂之端,在於本末而
網絡擴展解釋
“口惠而實不至”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描述言行不一的虛僞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口頭上給予恩惠(“口惠”),但實際利益并未兌現(“實不至”)。
- 深層含義:形容隻在口頭上承諾好處,卻無實際行動,導緻他人無法獲得實際利益的行為。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來源:出自《禮記·表記》中的“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強調虛假承諾會招緻怨恨。
- 曆史用例: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曾用此成語描述人際交往中的失信現象。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結構:複句式成語,通常作謂語或補語,含貶義。
- 適用場景:多用于批評人際關系、政治承諾或商業合作中的虛假表态。例如:“企業若口惠而實不至,終将失去客戶信任。”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空頭支票(比喻不能兌現的承諾)。
- 反義詞: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強調承諾的可靠性)。
五、現實意義
該成語至今仍具警示作用,提醒人們重視“言行一緻”的重要性。在社交、職場等領域,虛假承諾可能損害信譽,甚至引發矛盾。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應用案例,可參考《禮記》相關篇章或語言學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惠而實不至
口惠而實不至作為一個成語,意味着嘴上許下了好處,但實際上卻沒有兌現。這個成語經常用來描述那些說了許多好聽的話,卻不願意付諸行動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口(一畫、口部首)+ 惠(11畫、心部首)+ 而(6畫、耳部首)+ 實(10畫、宀部首)+ 不(4畫、一部首)+ 至(6畫、至部首)。
來源:《淮南子·主遜訓》。這句話出自《淮南子》這本古代典籍,是一個記述漢代治世之道的書。這句成語成了古人批評那些言而無實的人的一種表達方式。
繁體:口惠而實不至。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把實寫作實。
例句:他常常對朋友許下很多承諾,可是從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
組詞:口善心劣、口蜜腹劍、口是心非。
近義詞:說白了、說空話、隻說不做。
反義詞:言之無物、實至名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