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反訓的意思、反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反訓的解釋

訓诂學術語。用反義詞解釋詞義。有些詞古代含有相反兩義,如“亂”字有擾亂和治理兩義。以“治”解釋“亂”,就是反訓。 錢锺書 《管錐編·周易正義·論易之三名》:“一字多意,粗别為二。一曰并行分訓……二曰背出或歧出分訓,如‘亂’兼訓‘治’,‘廢’兼訓‘置’,《墨子·經》上早曰‘已:成,亡’;古人所謂‘反訓’,兩義相違而亦相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反訓是漢語訓诂學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指同一個詞(或字)同時包含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義項。這種現象體現了漢語詞彙意義的複雜性和曆史演變中的辯證關系。

  1. 定義與核心特征

    反訓的本質是“相反為訓”,即一個詞可以解釋為它的反義詞。這并非指該詞在具體語境中同時表達正反兩義,而是指在詞彙的曆史發展或不同使用場景中,它自身就固化了兩個對立的義項。例如,一個詞可能既表示“買入”也表示“賣出”,既表示“治理”也表示“亂”。這反映了古人認識事物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思維在語言中的投射。

  2. 分類(依據王甯等學者觀點)

    現代學者如王甯将反訓現象細分為兩類:

    • 義項反訓:指一個詞在共時層面(同一曆史時期)的詞典中,被正式收錄了兩個相反或相對立的義項。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反訓詞。
    • 施受同辭:指一個動詞既可以表示動作的發出(施事),也可以表示動作的承受(受事)。這通常發生在特定的語法或語義關系中,是反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和來源。
  3. 權威詞典釋義與例證

    權威漢語工具書明确收錄了具有反訓特征的詞及其對立義項:

    • 《漢語大詞典》 對“亂”的釋義包含:
      • 混亂;無秩序。如:“亂世”、“雜亂”。
      • 治理;整頓。如:“亂臣”(指善于治國的能臣)、“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論語·泰伯》)。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 - 亂

    • 《古代漢語詞典》 對“沽”的釋義包含: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在注解中常揭示反訓現象,如對“受”的解釋,既包含“相付”(給予)也隱含“承”(接受)之意,體現了施受同辭。

      (參考來源:說文解字注 - 國學大師

  4. 形成原因

    反訓現象的産生主要有以下途徑:

    • 詞義引申的辯證發展:事物本身具有對立統一的兩面性(如“治”與“亂”),詞義在引申過程中可能向對立面發展。
    • 施受關系的同詞表達:早期語言中,動詞不嚴格區分施事與受事(如“受”兼表給予和接受)。
    • 語境導緻的語義偏移:在特定搭配或語境中,詞義可能偏向其反義(如“臭”本指氣味,後專指惡臭,但在“其臭如蘭”中仍指香氣)。
    • 方言或曆史音變的影響:不同地域或時期語音變化可能導緻同一詞形承載相反義。
  5. 典型例詞解析

    • 肆:《爾雅·釋诂》:“肆,故也。”又“肆,今也。”“故”與“今”為時間上的相對。
    • 落:既有“開始”(如《詩經·周頌·訪落》:“訪予落止”)義,也有“終結”(如“衰落”、“落幕”)義。
    • 擾:既可指“煩勞、打擾”(負面),也可指“馴服、安撫”(正面),如《周禮》“以擾萬民”。

反訓作為漢語詞彙語義的特殊現象,是研究漢語詞義系統、曆史演變及古人思維模式的重要窗口,在解讀古籍、理解詞義深層聯繫時尤需注意。

網絡擴展解釋

“反訓”是訓诂學中的一個術語,指用反義詞解釋詞義的語言現象,常見于古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核心概念

反訓指某些詞語在古代同時包含相反的兩個含義,通過反義詞進行互釋。例如“亂”既有“擾亂”義,又有“治理”義,用“治”解釋“亂”即為反訓。這種現象體現了漢語詞義發展的辯證性。

2.典型例子

3.原理與分類

4.學術背景

錢锺書在《管錐編》中分析過此類現象,指出“一字多意”是漢語的常見特征,反訓屬于“背出分訓”(即同一詞包含對立義項)。


提示:反訓是古漢語研究的重要課題,現代漢語中此類現象已較少見。如需更多案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注》等訓诂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長壽塵垢秕糠淳默催趱蹉動督眎二門發鼓返跸風格風級表府兵制負嵎功德圓滿官緑攱閣過談古物寒蒲喝水喚做狡焉思逞教育社會學脊檩赍旨亢陽臉軟療法留落履謙美寳麋醢閩荒黏蟲齧镞法碰勁輣軋鄱湖譴何淺事輕車熟路屈臨讓權沙田生柴耍手藝蜀才束檢夙意溏洩天眼聽視投命托援枉道事人文明詞汙渎物值效犬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