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契的意思、白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契的解釋

舊指未向官府納稅加蓋官印的房地産等文契。 宋 鄭剛中 《論白契疏》:“買産之家,類非貧短,但契成則視田宅為己物,故吝惜官稅,自謂收藏白契,不過倍納而止。”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外集》:“有以白契告首者,追賞及種種費用外,二倍稅焉。”《宋史·食貨志上二》:“﹝ 紹興 五年﹞初令諸州通判印賣田宅契紙,自今民間争田,執白契者勿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白契”是中國古代民間交易中常見的契約形式,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白契指未向官府納稅、未加蓋官方印章的房地産、買賣或典當契約,屬于民間私下籤訂的協議,又稱“草契”或“未稅白契”。與之相對的是經過官方認證的“紅契”。

二、核心特征

  1. 未經官方認證
    由買賣雙方自行拟定,僅有當事人、親屬、四鄰、中人(見證人)及官牙(中介)籤字蓋章,無官府印章。
  2. 内容要素
    包括交易性質、土地/房屋面積、坐落位置、價格、付款條件等具體條款。
  3. 法律效力
    白契在民間具有約定效力,但缺乏官方保障。若發生糾紛,官府可能不承認其合法性。

三、與紅契的區别

對比項 白契 紅契
官方認證 經官府驗契并納稅
外觀 白紙黑字 附官方契尾并蓋紅色官印
法律效力 民間認可,但官府可能拒認 完全合法,受官方保護

四、曆史背景

宋代已出現白契,民間為避稅常籤訂此類契約。官府為增加稅收,要求交易後需“稅契”(補稅并換紅契),否則可能面臨罰款。明清時期沿用此制度,紅契逐漸成為産權糾紛的關鍵憑證。

五、現代意義

白契是研究古代經濟、法律和社會關系的重要史料,反映了民間交易習慣與官方治理的互動。當代房地産交易已無此概念,全部需經官方登記備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地域差異,可參考、4、7中的曆史文獻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契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白契一詞在漢語中有着多種含義。最常見的解釋是指一種書面合同或契約,通常用于描述雙方在交易或借貸關系中達成的協議。這個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種正式的承諾或保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白契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合而成。其中,“白”字的部首是白字底,而“契”字的部首是女字旁。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組合,白契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和繁體字 白契一詞的源自《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意為書面合同或契約。在繁體字中,白契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出現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白契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在整體結構和字形方面,并沒有明顯的改變。繁體字的寫法也保持了原始的風格,沒有經曆太多的變化。 例句 1. 我們需要籤訂一份白契來确保雙方的合作協議。 2. 他們之間的借貸關系隻依靠口頭承諾,沒有書面的白契。 3. 這份白契是我們之間的保證,雙方都應遵守其中的條款。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組詞:白紙、契約、白字、合同 近義詞:合約、協議、條款 反義詞:失約、違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