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副榜的意思、副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副榜的解释

[additional notice] 科举考试中除正式录取外,另取若干名时所用的附加榜示,也叫“备榜”

详细解释

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取士,除正榜外另取若干名,列为副榜。始于 元 至正 八年。 明 永乐 中会试有副榜,给下第举人以作官的机会。 嘉靖 中有乡试副榜,名在副榜者准作贡生,称为副贡。 清 只限乡试有副榜,可入国子监肄业。《元史·百官志八》:“是年( 至正 八年)四月,中书省奏准……三年应贡会试者,凡一百二十人,除例取十八人外,今后再取副榜二十人。”《明史·选举志一》:“是时,会试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监者亦食其禄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写完了正榜,各官歇息了一回,此时已经四更天光景了,众官再出来升座,再写了副榜,然后填写前五名。” 冰心 《六一姊》:“这座棚是 曲 家搭的,他家出了一个副榜,村里要算他们最有声望了。”参阅 清 俞樾 《茶香室四钞·副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副榜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中的专用术语,特指乡试、会试录取时在正榜之外公布的补充名单。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副榜又称“备榜”或“副贡”,主要收录未入正榜但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考生。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选拔机制的特殊性

    副榜考生虽未达到正式录取标准,但可免除后续科考直接参加更高一级考试。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清代乡试副榜每五名正榜生取一名副榜,成为“副贡生”后无需再考岁试即可参与会试。

  2. 历史功能的演变

    明代副榜具备直接授官资格,如《明史·选举志》所述“副榜举人可授教职”。清代取消此特权,仅保留升学资格,康熙朝后更限定副榜生需入国子监就读满三年方能应试。

  3. 制度设计的补充性

    副榜制度在科举体系中具有缓冲作用,《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指出,该制度既缓解落榜者情绪,又为国家储备更多人才。其存在时间与科举制度相始终,直至1905年科举废止才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制度与“贡生”体系中的“副贡”直接关联,但区别于“拔贡”“优贡”等选拔形式,在科举人才选拔网络中占据独特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副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录取形式,指在正式录取名单(正榜)之外,另列一份补充名单,用于选拔成绩优异但未达到正榜标准的考生。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作用

副榜又称“备榜”,是科举考试中除正榜外另设的附加榜单。其作用是为未进入正榜的优秀考生提供一定机会,如入国子监学习或获得低级官职资格,但地位低于正榜考生。例如,清代乡试副榜每5名正榜取1名副榜,称为“副贡”。

2.历史演变

3.地位与影响

副榜考生虽未被正式录取,但享有一定荣誉和优待。例如:

4.示例

以清代山西乡试为例,正榜录取60人,副榜取12人(全省第61-72名),称为“副榜贡生”,需再次应试才能中举。

副榜体现了古代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弹性选拔机制,既缓解了名额限制的矛盾,也为优秀考生保留了晋升通道。更多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科举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径百职碧卝蛃属超豁成双作对尺郭畴骑传镫颠不辣貂蝉端节度命凡儿放敖烦溽燔焫风马牛分毫芬蒀负愆狗续貂尾官印画瓶奬掖谏舍交旧讦首京苑谨惠九门朘蚀枯苗望雨类义丽妃落落大方旆旆蓬岛破军情报局青螺髻绮云入试赦肺侯折狱受法殊继书数缩缩蹑蹑蹄间三寻穨替隈緌文貍卧果儿诬灭乌衣嚣兽谢公牋协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