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常綠喬木。亦泛指綠樹。《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 方山 者,上有青樹,名曰櫃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唐 李賀 《春歸昌谷》詩:“青樹 驪山 頭,花風滿 秦 道。” 沉從文 《貴生》:“夏天橋頭有三株大青樹,特别涼爽。”
(2).佛教語。喻佛門弟子。 南朝 梁元帝 《内典碑銘集林序》:“故鵲園善誘,馬苑弘宣;白林将謝,青樹已列。”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四部皆集,悲同白車;七衆攀號,哀踰青樹。”
“青樹”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常綠喬木
指葉壽命較長(2-3年以上)、四季常綠的喬木,如冬青等。這類植物新葉生長與舊葉脫落交替進行,因此終年保持綠色,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常用于綠化。
經濟價值
部分青樹木材堅硬耐腐蝕,可用于建築、家具;某些品種含單甯,是印染、皮革等行業的重要原料。
佛教術語
喻指佛門弟子,如南朝文獻中“七衆攀號,哀踰青樹”即用此意。
成語寓意
作為成語時讀作“qīng shù”,形容年輕人或事物充滿活力與潛力,如“青年才俊如青樹般茁壯成長”。
以上信息綜合了植物特性、文化隱喻及實際應用場景,若需更完整釋義可查閱《查字典》等來源。
《青樹》指的是一棵枝葉繁茂,呈現青翠色的樹木。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大自然中的景色,也可用來比喻某些人的形象、氣質或品質。
《青樹》的部首為木,共有六個筆畫。
《青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在中國古代的詩歌、詞曲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描述,表達對自然之美的贊美。
在繁體字中,《青樹》的書寫形式為「青樹」。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經曆了多次演變。《青樹》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區别,但整體上和現代的字形差異不大。
1. 四季如畫,青樹綠茵,給人一種甯靜和安慰的感覺。
2. 他的氣質如同一棵青樹,淳樸而不失内斂。
1. 青苔:指在潮濕環境中生長、呈現青綠色的苔藓植物。
2. 青春:指人的年輕時期,充滿活力和朝氣。
1. 綠樹:形容樹木呈現翠綠色,意義與青樹相近。
2. 茂盛:形容植物繁茂,也可以用來形容興旺和豐富。
1. 枯樹:指枯萎幹枯的樹木,與青樹相反。
2. 荒蕪:指大地荒廢,缺乏生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