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表上指示分數的指針,比時針長。
分針是鐘表計時系統中指示"分鐘"的細長指針,其詞義可從形制與功能兩個維度解析。在形制特征上,《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鐘表上指示分鐘的指針,比時針長,比秒針短"(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從運行規律分析,分針每小時繞軸旋轉一周,每分鐘移動一個刻度單位,與時針構成12:1的轉速比例關系,該機械原理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機械工程卷》中有詳細闡述(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分針的計時功能具有雙重屬性:基礎計量層面,60分鐘的量值劃分源自巴比倫文明的六十進制系統,這一曆史淵源在《時間簡史》學術著作中得以印證(來源:劍橋大學時間計量史研究中心);應用場景層面,分針在現代社會承擔着精确到分鐘的時間調度功能,如學校課程表編排、列車時刻表制定等,該社會應用價值在《時間管理國家标準》中被規範确認(來源: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
從詞源演變考察,"分針"作為合成詞最早見于明代《儀象志》,當時稱為"分刻針",清代《康熙字典》将其簡化為現用詞形。這種語言學演變軌迹在《漢語詞彙發展史》中有完整記錄(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在專業領域認證方面,國家鐘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分針的制造标準設有明确規範,要求長度誤差不超過±0.5毫米(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分針”是鐘表或計時設備上用于指示“分鐘”的指針。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功能
分針通常安裝在鐘表盤的中心,長度較長,每移動一小格代表1分鐘,旋轉一整圈(360度)為60分鐘。它與時針、秒針配合,共同顯示時間。例如,當分針指向“3”時,表示當前時間的分鐘數為15分鐘。
與時針的區别
曆史背景
分針的出現晚于時針。早期的機械鐘(如14世紀的歐洲鐘表)僅有時針,直到16世紀後,隨着計時精度需求提升,分針才逐漸普及。
現代應用
除傳統機械鐘表外,分針也存在于電子表、手機時鐘的模拟界面中。部分智能手表通過動态指針或數字跳動同步顯示分鐘。
讀時技巧
讀取分針時需注意:鐘表數字通常标注小時,因此分針指向“6”實際代表30分鐘(因每個數字間隔5分鐘)。例如,分針指向“2”即10分鐘,指向“9”即45分鐘。
罷免權編修冰清水冷殘存曹郎侪居澄漿泥搊彈綢缪牖戶穿塞喘噓噓刺頭待令靛颏兒調求端量對待方外人泛灧鳳凰木光彩陸離號闆诃逐滑雕灰黑麾旌江柱見王聚觀考劾焜耀連抱鍊字民詞冥冥木化九隆偶像攀今攬古平存錢清諐忤起末清聖濁賢輕僞寝幄瓊林勸分宂濫入畫桑蓋上貳聲部授钺霜琯司民退場晚接仙姑仙果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