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授钺的意思、授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授钺的解釋

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權。《文選·張衡<東京賦>》:“授鉞四七, 共工 是除。” 薛綜 注引《六韬》:“凡國有難,君召将以授斧鉞。”《三國志·吳志·陸抗傳》:“ 紂 作淫6*虐,而 周武 授鉞。” 唐 武元衡 《西亭題壁寄中書李相公》詩:“授鉞虛三顧,持衡曠萬機。” 明 劉基 《出塞》詩:“将軍授鉞虎士怒, 蚩尤 亘天旗尾紅。”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授钺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授钺”是中國古代軍事儀式中的重要環節,指君主授予出征大将斧钺以象征兵權的轉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授钺(shòu yuè)是君主在将領出征前授予其斧钺的行為,代表将軍事指揮權正式移交。這一儀式體現了古代“兵權神授”的觀念,強調君主對軍隊的絕對控制。

  2. 曆史背景與象征意義

    • 斧钺作為禮器兼兵器,象征殺伐權與軍事權威。授钺儀式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六韬》記載:“凡國有難,君召将以授斧钺”,說明其規範性。
    • 例如周武王伐纣時授钺,唐代武元衡詩中“授鉞虛三顧”也暗指此傳統。
  3. 文獻例證

    • 《東京賦》提到“授鉞四七,共工是除”,薛綜注引《六韬》佐證其儀式淵源。
    • 《三國志·吳志》記載陸抗以“周武授鉞”典故勸谏君主,體現其政治隱喻。
  4. 功能擴展
    除軍事授權外,授钺還包含對将領的信任與責任賦予,如《孔叢子》所述,儀式中需明确将領的職責範圍。

總結來看,“授钺”是古代軍事與政治權力交接的具象化表達,融合了禮制、軍事和法律的多重内涵。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六韬》《三國志》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授钺

授钺(shòu yuè)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手(扌)和月(月),整個字共有10個筆畫。授钺是指傳授王權和封號,并且進行官職任命的儀式。

授钺來源于古代封建社會的禮制,是古代國君任命臣子的一種儀式。在中國古代,授钺的儀式非常莊重隆重,象征着權力的轉移和國家的治理。當一個人被授予钺,代表他被封為重要的職位,擁有行使國家權力的權限。

該詞在繁體字中,其字形為「授鉞」,其中的「鉞」為古代兵器名,類似于斧頭。繁體字中的授钺和簡體字中的授钺是同一個詞,隻是字形有所不同。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漢字的筆畫和構造更為繁複,布局也更加複雜。授钺這個詞在古代寫法中,部首手和月的形狀變化較多,但整體結構大緻相同。

例句:

1. 皇帝親自授予大臣钺,标志着他的重要職位的晉升。

2. 老師舉行了授钺儀式,任命學生為班長。

組詞:授職、授勳、授予、授命。

近義詞:封職、封爵、冊封。

反義詞:解職、解封、免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