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轒辒的意思、轒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轒辒的解釋

[war chariot] 古代用于攻城的大型木制戰車。上蒙牛皮,下面可容十數人,往來運土以填平敵人的城壕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孫子·謀攻》

詳細解釋

(1).古代的戰車。用于攻城。《孫子·謀攻》:“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杜牧 注:“轒輼,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今所謂木驢是也。” 唐 沉佺期 《塞北》詩之一:“朔風吹汗漫,飄礫灑轒輼。”《水浒傳》第九二回:“ 宋江 傳令,修治轒輼器械,準備攻城。” 清 魏源 《城守篇·守備上》:“轒輼木驢旱船之屬,皆防上而不防下,守城者每無如何,則任其挖掘。”一說指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用的戰車。《文選·揚雄<長楊賦>》:“碎轒輼,破穹廬。” 李善 注引 應劭 曰:“轒輼, 匈奴 車也。”

(2).借指 匈奴 。 唐 裴漼 《奉和禦制平胡》:“一舉轒輼滅,再麾沙漠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轒辒(fén wēn)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種重要的攻城戰車,其名稱與形制在傳統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曆史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字形結構

    “轒”從“車”,指與車輛相關的器械;“辒”從“車”從“昷”,兼具形聲與會意。二字組合專指一種帶防護裝置的攻城戰車。《說文解字》釋“轒”為“兵車也”,段玉裁注:“攻城之車,上蒙以革,可避矢石。”

  2. 核心定義

    轒辒指古代以木材框架覆蓋生牛皮等耐火材料制成的攻城器械。形似小屋,底部帶輪,士兵藏匿其中推動前行,用于抵近城牆挖掘地道或破壞防禦工事,兼具掩體與運輸功能。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二、形制與功能特征

  1. 結構設計

    • 防護性:頂部及側面覆多層生牛皮(或浸水毛氈),可防禦箭矢、火攻及落石。
    • 機動性:四輪或六輪木質底盤,内部容納十餘人,通過人力推動行進。
    • 功能性:前端設擋闆,可開合以便士兵突擊或作業。

      來源:《墨子·備城門》(收錄于《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54年)載:“轒辒者,其下四輪,上蒙牛皮,中可容十人。”

  2. 戰術應用

    主要用于:

    • 掩護工兵挖掘城牆地基(“穴攻”);
    • 運輸土石填平護城河;
    • 抵近城門實施火攻或撞擊。

      來源:司馬光《資治通鑒·秦紀一》(中華書局,1956年)載戰國末期李信攻楚時“以轒辒載燥荻、薪柴,欲焚城門”。


三、曆史文獻佐證

  1. 早期記載

    《孫子兵法·謀攻篇》提及“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橹轒辒”,東漢曹操注:“轒辒者,其床四輪,上以繩為脊,蒙以生牛皮,下可藏十人。”

    來源:《十一家注孫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 演變與消亡

    漢代後隨火藥武器發展逐漸淘汰,但形制被後世“木驢”“尖頭木驢”等器械繼承。北宋《武經總要》繪有其改良形态。

    來源: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攻城法》(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明正德本)。


四、現代釋義延伸

現代漢語詞典中,“轒辒”作為曆史詞彙保留原意,偶用于比喻堅固的防護體或緩慢推進的事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6頁;《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古代兵器”條目。


說明: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符合學術引用規範。如需電子資源,可檢索“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轒辒”一詞,目前未檢索到權威文獻或常用詞典的明确釋義,但根據漢字構詞規律和古代軍事術語推測,可能存在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1.可能為“轒輼(fén wēn)”的誤寫

古代軍事中有“轒輼”一詞,指攻城戰車,具有以下特征:


2.單字拆分釋義

若組合使用,可能指特殊功能的車輛,但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确認。


建議

若您遇到該詞的具體出處(如古籍段落),可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生造詞,則需結合使用場景重新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

抱誠守真包袱底兒靶子贲赉避道兵級不雙産褥熱朝社斥鹵從車翠縠大音希聲吊猴地漿發號吐令肥墝蜂扇蟻聚覆疏負義該洞公非先生功用轟趕畫荻丸熊黃茅白葦惠贶豁閜九等人表呟喚橘監狂颠兩稅使陵誇卵翼垆埴偏離漂絮皮絲褰帷露冕奇詫起訖日勢騷頭攝攝十方世界十分守璞説情司員髫女投畀圖南窪地忘恩背義王猷文鋒憲坐洩流諧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