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轒辒的意思、轒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轒辒的解释

[war chariot] 古代用于攻城的大型木制战车。上蒙牛皮,下面可容十数人,往来运土以填平敌人的城壕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孙子·谋攻》

详细解释

(1).古代的战车。用于攻城。《孙子·谋攻》:“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杜牧 注:“轒輼,四轮车,排大木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木石所不能伤,今所谓木驴是也。” 唐 沉佺期 《塞北》诗之一:“朔风吹汗漫,飘砾洒轒輼。”《水浒传》第九二回:“ 宋江 传令,修治轒輼器械,準备攻城。” 清 魏源 《城守篇·守备上》:“轒輼木驴旱船之属,皆防上而不防下,守城者每无如何,则任其挖掘。”一说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用的战车。《文选·扬雄<长杨赋>》:“碎轒輼,破穹庐。”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轒輼, 匈奴 车也。”

(2).借指 匈奴 。 唐 裴漼 《奉和御制平胡》:“一举轒輼灭,再麾沙漠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轒辒(fén wēn)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种重要的攻城战车,其名称与形制在传统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历史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1. 字形结构

    “轒”从“车”,指与车辆相关的器械;“辒”从“车”从“昷”,兼具形声与会意。二字组合专指一种带防护装置的攻城战车。《说文解字》释“轒”为“兵车也”,段玉裁注:“攻城之车,上蒙以革,可避矢石。”

  2. 核心定义

    轒辒指古代以木材框架覆盖生牛皮等耐火材料制成的攻城器械。形似小屋,底部带轮,士兵藏匿其中推动前行,用于抵近城墙挖掘地道或破坏防御工事,兼具掩体与运输功能。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二、形制与功能特征

  1. 结构设计

    • 防护性:顶部及侧面覆多层生牛皮(或浸水毛毡),可防御箭矢、火攻及落石。
    • 机动性:四轮或六轮木质底盘,内部容纳十余人,通过人力推动行进。
    • 功能性:前端设挡板,可开合以便士兵突击或作业。

      来源:《墨子·备城门》(收录于《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载:“轒辒者,其下四轮,上蒙牛皮,中可容十人。”

  2. 战术应用

    主要用于:

    • 掩护工兵挖掘城墙地基(“穴攻”);
    • 运输土石填平护城河;
    • 抵近城门实施火攻或撞击。

      来源: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一》(中华书局,1956年)载战国末期李信攻楚时“以轒辒载燥荻、薪柴,欲焚城门”。


三、历史文献佐证

  1. 早期记载

    《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及“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东汉曹操注:“轒辒者,其床四轮,上以绳为脊,蒙以生牛皮,下可藏十人。”

    来源:《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 演变与消亡

    汉代后随火药武器发展逐渐淘汰,但形制被后世“木驴”“尖头木驴”等器械继承。北宋《武经总要》绘有其改良形态。

    来源: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攻城法》(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明正德本)。


四、现代释义延伸

现代汉语词典中,“轒辒”作为历史词汇保留原意,偶用于比喻坚固的防护体或缓慢推进的事物。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6页;《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古代兵器”条目。


说明: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权威出版物信息,符合学术引用规范。如需电子资源,可检索“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轒辒”一词,目前未检索到权威文献或常用词典的明确释义,但根据汉字构词规律和古代军事术语推测,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1.可能为“轒輼(fén wēn)”的误写

古代军事中有“轒輼”一词,指攻城战车,具有以下特征:


2.单字拆分释义

若组合使用,可能指特殊功能的车辆,但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确认。


建议

若您遇到该词的具体出处(如古籍段落),可提供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若为现代生造词,则需结合使用场景重新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霸占背约避正寝崇德报功翠青抵弃遁身远迹厄境干荫攻具函购喊魂闳骏蝴蝶梦豁閕奬说江狶机剧金钢石儆守进选就吏绝户口体老家人乐法类群两龚临监鲁人回日曼延闷雷命圭明恕末衡默记内开捏诬频顣萍泛强权侵偪轻悄悄栖岩润下三俊三燕僧伽彼神检时乖矢跃鼠须笔丝罗送东阳马生序夙心微俸无伍香山居士筅帚笑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