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偾事的意思、偾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偾事的解釋

敗事。《禮記·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鄭玄 注:“僨,猶覆敗也。” 明 宋濂 《贈吳府伴讀陳生孟旸序》:“幸仕優而學,拾級而升,庶幾無曠官僨事之失也。” 清 李漁 《蜃中樓·獻壽》:“隻因你鹵莽僨事,削去了地方,到如今悔也不悔?” ********* 《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常語有所謂‘膽大心細’,膽大心細是可貴的,如果膽大心粗,那隻適足僨事,不但無可貴,而且是應該極力避免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偾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fèn shì,主要用于書面語境,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偾事指“敗壞事情”或“把事情搞砸”,通常強調因能力不足、疏忽或魯莽導緻的不良結果。例如:


二、詞源與典籍引用

  1. 古代典籍
    源自《禮記·大學》:“此謂一言偾事,一人定國。”鄭玄注解:“偾,猶覆敗也。”,說明“偾”本義為“覆敗”,後引申為“破壞、敗壞”。

  2. 曆史用例
    如明代宋濂《贈吳府伴讀陳生孟旸序》中“拾級而升,庶幾無曠官偾事之失”,清代李漁《蜃中樓·獻壽》中“鹵莽偾事”,均指因失職或輕率導緻失敗。


三、相關成語與搭配

  1. 曠職偾事
    指因玩忽職守而壞事,出自《明史·劉健傳》:“文武臣曠職偾事,虛糜廪祿者,甯可不黜?”。

  2. 一言偾事
    強調一句話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如《禮記》中的典故。


四、現代用法

現代多用于批評性語境,如:


“偾事”是帶有負面評價的書面詞彙,強調因主觀過失導緻失敗,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正式表達中。需注意與“憤事”等形近詞區分。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禮記》《明史》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偾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意思:《偾事》是指秘書或助手替主人處理事務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偾事》的部首是心(心旁)和長短雙人旁。它的總筆畫數是13。 來源:《偾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用來形容古代官員的助手或秘書。 繁體:繁體字《偾事》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中的《偾事》采用了不同的形制,具體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例句:他聘請了一位熟練的《偾事》來協助處理文書工作。 組詞:組詞方面,可以使用《偾事》與其他詞組合,如"偾事能手"、"處事機敏"等。 近義詞:近義詞可以是"助手"、"秘書"、"行政助理"等,它們都指代幫助主人處理事務的人。 反義詞:反義詞可以是"領導"、"主管",因為它們表示在權力和責任上具有更高的地位和作用。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