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蘋和蘩。兩種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左傳·隱公三年》:“蘋蘩蕰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晉 左思 《蜀都賦》:“雜以藴藻,糅以蘋蘩。”
(2).泛指祭品。 唐 杜牧 《聞開江相國宋下世》詩之二:“月落清 湘 棹不喧,玉杯瑤瑟奠蘋蘩。” 清 方文 《宋遺民詠·方韶卿鳳》:“葬之乃祖側,歲時薦蘋蘩。”
(3).《詩·召南》有《采蘋》及《采蘩》篇。《詩·召南·采蘩序》:“《采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矣。”後以“蘋蘩”借指能遵祭祀之儀或婦職等。 南朝 齊 謝朓 《齊敬皇後哀策文》:“始協德於蘋蘩兮,終配祇而表命。” 明 高明 《琵琶記·高堂稱壽》:“﹝ 趙氏五娘 ﹞德性幽閒,儘可寄蘋蘩之托。”《平山冷燕》第二回:“閨中弱女,職在蘋蘩,安敢越禮延師以炫名。”
“蘋蘩”是漢語古典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蘋”指浮萍或青蒿類植物,“蘩”即白蒿,二者均為古代祭祀儀式中常用的水草。如《左傳·隱公三年》記載:“蘋蘩蕰藻之菜……可薦於鬼神”,說明其直接作為祭品使用()。
隨着語義延伸,“蘋蘩”可泛指各類祭品。如唐代杜牧詩作中“玉杯瑤瑟奠蘋蘩”,即以該詞代指整套祭祀供品()。
因《詩經·召南》含《采蘋》《采蘩》兩篇,該詞衍生出特殊文化内涵:
在詩詞中常通過植物意象表達祭祀或倫理主題,如清代方文詩句“歲時薦蘋蘩”即以簡練筆法呈現祭祀場景()。
《蘋蘩》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植物的狀态,意思是“茂盛的,繁茂的”。
《蘋蘩》由“艹”和“木”兩個部首組成。
拆分筆畫:蘋(8畫),蘩(21畫)。
《蘋蘩》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詩經·葛覃》一篇中。在古代,蘋蘩是指植物茂盛的樣子,特别是形容雜草叢生的景象。
《蘋蘩》的繁體字寫作「蘋樊」。
在古代,蘋蘩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蘋蘩的古體字為「蘋」,由草字頭加上蔺符組成;「蘩」的古體字由「蔸」和「帆」兩個部分組成。
1. 庭前蘋蘩如茵,景色宜人。
2. 山林間蘋蘩叢生,生機勃勃。
1. 蘋蘩綠茵:形容植物長勢良好,綠葉茂盛的樣子。
2. 蘋蘩滿地:形容植被茂密,擠滿了整個地面。
1. 茂盛:指植物繁茂、茂盛。
2. 繁茂:形容菌類、樹木、植被等茂盛、繁盛。
1. 稀疏:指植物分布疏松、稀疏的狀态。
2. 凋落:指植物枯萎、失去生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