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戎相見的意思、兵戎相見的詳細解釋
兵戎相見的解釋
[resort to arms] 發動武裝沖突以解決敵對雙方的争端和矛盾
詳細解釋
指發生武裝沖突。 吳晗 《朱元璋傳》第三章二:“從 至正 十六年起, 張士誠 和 朱元璋 兵戎相見,大小數百戰,互有勝負。”如:這兩個友好鄰邦竟弄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詞語分解
- 兵戎的解釋 指武器或軍隊兵戎相見詳細解釋.戰争,戰亂。《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史記·曆書》:“ 秦 滅六國,兵戎極煩。” 三國 魏 曹丕 《
- 相見的解釋 彼此會面整個代表團在終點站與他們相見詳細解釋彼此會面。《禮記·曲禮下》:“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舊題 漢 李陵 《與蘇武詩》之三:“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 宋 蘇轼 《和子由除夜之日省宿緻齋
網絡擴展解釋
“兵戎相見”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雙方通過武力或戰争來解決争端,即“以武器相見”。其中“兵戎”指代武器或軍事力量,強調用暴力手段對抗。
2. 出處與用法
- 出處:最早見于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二回,後吳晗在《朱元璋傳》中也引用此成語描述張士誠與朱元璋的沖突。
- 語法:主謂式結構,多作謂語或賓語,用于描述沖突升級至武力對抗的場景,如“雙方最終兵戎相見”。
3. 近義詞與示例
- 近義詞:刀兵相見、大動幹戈。
- 例句:
吳晗在《朱元璋傳》中提到:“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大小數百戰,互有勝負。”
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比喻激烈對抗,如“兩家公司因商業競争幾乎兵戎相見”。
4. 延伸信息
英文可譯為“resort to arms”或“be at war with”。該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強調沖突的嚴重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清史演義》《朱元璋傳》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兵戎相見"這個詞是指兩軍交戰、軍隊對峙的意思。下面來分解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
- 兵:部首為十字旁,共四畫,表示軍隊或武器。
- 戎:部首為戈字旁,共五畫,表示戰士或敵軍。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通常以簡化字寫作"兵戎相見",在繁體字中為"兵戎相見"。由于它是一個成語,通常不會有古時候漢字寫法的變化。
這個詞在句子中的使用例子可以是:"他們終于迎來了兵戎相見的時刻,戰争一觸即發。"
與"兵戎相見"相關的組詞可以有:"兵戎無定"(表示戰争不斷)、"戎馬生涯"(表示軍旅生活)等。
與"兵戎相見"近義的詞可以有:"兵戎"、"交戰"等。
與"兵戎相見"反義的詞可以有:"和睦相處"、"友好相待"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