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俸鈔的意思、俸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俸鈔的解釋

元 明 時官吏俸金或以錢币支付,稱俸鈔。 元 初官吏均無俸祿, 中統 三年定百官俸,并另向民戶征收。《元史·食貨志四》:“至 武宗 至大 二年……俸鈔改支 至元 鈔。”《明史·食貨志六》:“﹝ 洪武 ﹞十三年重定内外文武官歲給祿米、俸鈔之制,而雜流吏典附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俸鈔是中國古代官吏俸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指以紙币形式發放的薪俸。該制度始于元代,主要應用于元、明兩朝,是研究古代經濟與職官體系的關鍵概念。以下為具體解析:

一、詞源與定義

“俸”指官吏的固定薪俸,“鈔”即紙币。元代政府推行紙鈔流通政策,将官員俸祿折算為“中統鈔”發放,故稱“俸鈔”。據《元史·食貨志》記載,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定制:“内外官俸,以中統鈔為則”,标志着俸鈔成為國家法定俸祿形式。

二、制度特征

  1. 折算标準:元代俸鈔以白銀為基準,如正一品官月俸鈔三錠(一錠合50兩),九品官月俸鈔35兩(《元典章·戶部》)。
  2. 發放範圍:涵蓋中央官員、地方官吏及部分世襲貴族,但邊疆駐軍仍部分沿用實物俸祿。
  3. 通貨膨脹影響:元代後期濫發紙鈔導緻币值暴跌,官員實際收入銳減,此弊端在明代俸鈔制度中仍未根本解決(《明會典·俸給》)。

三、曆史演變

明代繼承元制但加以改良,将俸祿分為“本色”與“折色”,其中“折色”即俸鈔部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規定:“正一品歲俸一千四十四石,内本色俸三百三十石,折色俸七百十四石”,折色部分以寶鈔支付。至成化七年(1471年),因寶鈔貶值嚴重,戶部奏準“以布折米”,俸鈔制度逐漸式微。

四、學術研究價值

現存《至正條格》《大明會典》等古籍中保存大量俸鈔發放細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對此有系統論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數據庫收錄多件元代俸鈔支取文書原件,為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俸鈔是元明時期官吏俸祿的一種形式,具體指以錢币(尤其是紙币)支付的俸金。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1. 定義與起源
    俸鈔最初出現于元朝,用于替代實物俸祿。元初官吏無固定俸祿,直至中統三年(1262年)朝廷才制定百官俸祿制度,并通過向民戶征收專項稅賦來支付。

  2. 支付方式與演變
    元代俸鈔以紙币(如中統鈔、至元鈔)為主。例如,至大二年(1309年)俸鈔改支至元鈔,而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進一步規範了祿米與俸鈔并行的制度。

  3. 數額與實際影響
    元世祖時期,俸鈔數額從最高品級300兩至最低35兩不等。但由于元代通貨膨脹嚴重,紙币貶值導緻官員實際收入大幅縮水,即便朝廷多次加俸,仍難抵物價上漲。

  4. 曆史意義
    俸鈔制度反映了元明兩代貨币經濟的深化,但也暴露了紙币管理缺陷對官僚體系穩定性的沖擊。其征收方式(另征民戶)間接加重了百姓負擔。

如需更完整的制度細節(如具體品級對應俸額),可參考《元史·食貨志》及《明史·食貨志》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增八儒邊臣别券忏禮澄鏡乘僞行詐椎胸頓足怵目驚心待祿誕縱道不是得意之色雕弊兜羅笃笃肥腯風垆妢胡負擯服匿改道感歎號鬼井狠酷宏辭後世堅勁見口蠽蟟濟事酒法媿避老羊皮曆世摩鈍旅竄麥芒刀每限淖田内勾使内耗配婚撲筆廧夫趫騰清涼山青衣神輕重量級騎奴铨核如虎傅翼騷詞審顧它心天垠天拙跳蕭拓世誤點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