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缄玉册。古代封禅的仪式之一。《宋史·礼志七》:“﹝封禪﹞按《开寳礼》,则燔燎毕封册。”
(2).天子封赐王侯之文书。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定命寳,用於封禪;皇帝之寳,答邻国书;天子之寳,答外夷书;天子行寳,用於封册。”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册》:“四曰封册,封诸侯用之。”
封册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古代官方文书或凭证
指古代帝王或朝廷用于颁布命令、任命官员、赏赐爵位或土地时所使用的正式文书或符信。这类文书通常书写或镌刻在竹简、木牍、金属或玉器上,加盖印玺后生效,具有法律效力与权威性。其本质是权力授予或政令发布的载体,常见于分封诸侯、任命重臣等重大政治活动。例如《后汉书》中记载的“封册之文”即指此类官方文件。
帝王册封的行为或仪式
特指帝王以正式礼仪授予诸侯、宗室、功臣爵位、封地或名号的行为过程,即“册封”本身。此义项强调封赐的典礼性质与政治象征意义,是古代宗法制度与等级秩序的重要体现。如《明史·礼志》提及的“封册亲王金册”,即指在册封亲王仪式中使用的金质册书。
总结
“封册”一词融合了实体文书(册)与权力授予行为(封)的双重概念,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命官授爵”的权威性与仪式感。其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已不作为常用词汇。
参考来源
“封册”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封缄玉册
指古代封禅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即用玉册记录祭祀内容并封存,象征对天地神灵的敬告。这一仪式多见于帝王祭祀活动,如《宋史·礼志七》记载的“燔燎毕封册”。
天子封赐的文书
特指帝王授予诸侯、王侯或周边部族首领的正式文书,用以确认其身份、爵位或领土。例如明代徐师曾提到“封册”用于封赐诸侯,宋代周煇也提到“天子行宝,用于封册”。
制度化的政治工具
封册制度是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施的羁縻政策之一,通过颁发文书和爵位,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例如,高句丽因文化经济与中原相近,受到的封册待遇有别于其他部族。
成语化引申
作为成语,“封册”引申为通过正式程序确认身份或地位的行为,强调权威性和合法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封禅仪式或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宋史·礼志》《清波别志》等文献。
报批陈米敕局抽身瓷窰翠辂麤屋彫瘁钉螺东又不着,西又不着杜絶二郗风尘之警峰值罘罕膏脣拭舌鲠讦割席分坐共祭犷兽逛窑子国邑虹雨闳约幻世活套头见羹见墙鞯面坚守不渝缴付精夫景印畿夏谲诡聚萤潋灧淋巴赁租龙兴凤举陆兵卖剑买琴弥合木皇腩炙拟行路难秾粹殴斗盘案黔口荣爵软柔三寸银钩书画卯酉汤饼头槎万箭攒心乡郡咸韶细不容发席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