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obey;defy orders] 拒不接受命令;違抗命令
(1).抗拒命令。語出《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明史·忠義傳序》:“至若抒忠勝國,抗命興朝,稽諸前史,例得并書。”
(2).不屈從于命運。 魯迅 《花邊文學·論秦理齋夫人事》:“窮鄉僻壤或都會中,孤兒******,貧女勞人之順命而死,或雖然抗命,而終于不得不死者何限,但曾經上誰的口,動誰的心呢?”
“抗命”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抗命”指拒絕接受或違抗上級的命令,常用于描述對權威指令的不服從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抵抗”(“抗”)與“命令”(“命”)的結合,強調對指令的公開抵觸。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 此處的“抗命”指臣子為國家安全違抗君主命令,帶有一定的正當性。後世多用于中性或貶義語境。
“抗命”主要用于描述對命令的違抗,既有曆史典籍的嚴肅性,也有文學中的抽象引申。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了解用法,可參考《荀子》或現代詞典。
抗命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違抗上級的命令或指示,不服從他人的要求或指揮。
《康熙字典》将抗命的部首歸類為“手”,由手的上部分和下部分構成。根據漢字的結構,抗字的總筆畫數為7畫。
抗命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意思相對簡單明了,形成的背景是帝王下達命令後,有人拒絕執行。在曆史上,抗命往往是一種表達不滿或反抗權威的方式。
抗命的繁體字為「抗命」,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抗命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抗命的寫法為「坑心欠事」。
1. 他抗命拒不執行上級的指令,導緻了很嚴重的後果。
2. 學生們應該遵守校規,不應該抗命反而造成麻煩。
1. 抗拒:違抗、拒絕。
2. 抵抗:抵制、抗擊。
3. 抗議:反對、示威。
1. 反抗:違抗、對抗。
2. 違命:不聽從、不服從。
服從:遵守、聽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