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命的意思、抗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命的解釋

[disobey;defy orders] 拒不接受命令;違抗命令

詳細解釋

(1).抗拒命令。語出《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明史·忠義傳序》:“至若抒忠勝國,抗命興朝,稽諸前史,例得并書。”

(2).不屈從于命運。 魯迅 《花邊文學·論秦理齋夫人事》:“窮鄉僻壤或都會中,孤兒******,貧女勞人之順命而死,或雖然抗命,而終于不得不死者何限,但曾經上誰的口,動誰的心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命指拒絕接受或執行上級、權威的命令,強調對指令的公開違抗。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字義解析

  1. 「抗」

    本義為抵禦、抗拒,《說文解字》釋為「扞也」,引申為對抗、不服從。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命」

    指命令、指示,多來自權威主體(如君主、上級)。《禮記·缁衣》雲:「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強調「命」的強制性。

    來源:《禮記正義》(漢代鄭玄注)


二、現代漢語釋義

抗命(kàng mìng)


三、文化背景與權威用例

  1. 曆史典故

    戰國時期信陵君「竊符救趙」被視為「抗命」典型,其違抗魏王軍令救趙,體現道義與王命的沖突。

    來源:《史記·魏公子列傳》

  2. 法律界定

    現代法律中,「抗命」可能構成違紀或犯罪,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對「違抗命令」有明确處罰規定。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條


四、近義辨析


「抗命」是以主動姿态對抗權威指令的行為,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權威文獻,強調對抗性及潛在風險性。

網絡擴展解釋

“抗命”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抗命”指拒絕接受或違抗上級的命令,常用于描述對權威指令的不服從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抵抗”(“抗”)與“命令”(“命”)的結合,強調對指令的公開抵觸。

2.詞源與典籍引用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 此處的“抗命”指臣子為國家安全違抗君主命令,帶有一定的正當性。後世多用于中性或貶義語境。

3.近義詞與反義詞

4.語境與用法

5.結構分析

“抗命”主要用于描述對命令的違抗,既有曆史典籍的嚴肅性,也有文學中的抽象引申。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了解用法,可參考《荀子》或現代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保溫杯貝玉卞泣變争駁亂博山巉刻粹夷撮科打鬨粗縱搭咕大馬電能表反常行為風塵之驚凫鹜幹隱鼓吹谷根詭斁過廳汗牛充屋褐香紅蕉勦竊椒潭解悟鲸膏荊虹吉州窯擂家儡然鄰姻魯麟馬前劍袂雲汗雨悶昏米斛默志泥菖旁尊皮下切莫青瑣郎起死人肉白骨軟包閏宮聖子神孫沈健試練實選貪歡彈指五行八作無貌下筆如神相推曉暢蕭張脅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