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乘風飛行的車。 晉 皇甫谧 《帝王世紀》:“ 奇肱氏 能為飛車,從風遠行。”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二:“誰能駕飛車,相從歡海外?” 宋 蘇轼 《金山妙高台》詩:“我欲乘飛車,東訪 赤松子 。”
(2).疾駛如飛的車。 清 吳偉業 《即事》詩:“新傳使者出皇都,十道飛車算國租。”
(3).指火車。 嚴複 《論世變之亟》:“跨海之汽舟不來,縮地之飛車不至,則神州之衆,老死不與異族相往來。” 黃侃 《哀貧民》:“有所適,則巨舶飛車萬裡如門戶。”
“飛車”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文學、現代應用等多個維度解析,具體如下:
神話傳說
古代文獻中,“飛車”指傳說中乘風飛行的交通工具。如晉代皇甫谧《帝王世紀》提到奇肱氏能造飛車,唐代韓愈詩句“誰能駕飛車,相從歡海外?”也借用此意象,表達對遠行的向往。
疾駛的車馬
清代吳偉業《即事》詩中的“十道飛車算國租”,形容快速行駛的車輛,突顯效率之高。
舊時對火車的代稱
近代嚴複在《論世變之亟》中将火車稱為“縮地之飛車”,反映當時對新興交通工具的認知。
快速行駛的行為或車輛
可指騎車或開車速度極快(如“飛車走壁”),也指代高速車輛(如“雲霄飛車”)。日常生活中多用于形容超速駕駛或高效行動。
危險駕駛或車輛故障
在汽車領域,“飛車”特指發動機失控導緻車輛突然加速的現象,屬于危險故障。
建議根據語境區分詞義,避免混淆文學意象與現代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專業機械術語手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