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旄的意思、白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旄的解釋

(1).古代的一種軍旗。竿頭以牦牛尾為飾,用以指揮全軍。《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記·衛康叔世家》:“與太子白旄,而告界盜見持白旄者殺之。”《三國演義》第五回:“次日築臺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将印,請 紹 登壇。”

(2).喻出師征伐。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詩:“白旄黃鉞定兩 京 ,擒 充 戮 竇 四海清。” 明 無名氏 《智降秦叔寶》第一折:“某乃 李世民 是也,本貫 河 東 太原 人氏,父乃 唐公 李淵 。自因 隋 朝亂政,天下縱橫,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旄黃鉞,平定兩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白旄”是古代軍事文化中的特定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白旄是古代軍旗的一種,旗杆頂端用白色牦牛尾作為裝飾,主要用于軍隊指揮。這種旗幟通過顔色和材質彰顯權威性,與君王或統帥的指揮權直接關聯。

二、曆史文獻中的例證

  1. 《尚書·牧誓》記載周武王伐纣時“右秉白旄以麾”,表明白旄作為統帥指揮全軍的信物;
  2. 《史記·衛康叔世家》中提及白旄被用作身份标識,持有者可能面臨特殊指令;
  3. 《三國演義》描寫諸侯會盟時,盟主袁紹的指揮台設置白旄黃钺,體現其軍事統帥地位。

三、象征意義延伸 在文學作品中,白旄常被借代指代軍事征伐行動。如白居易《七德舞》用白旄意象暗喻帝王功績,将具體器物升華為戰争合法性的象征。

四、文化特征 • 材質象征:牦牛尾在古代屬珍稀物品,彰顯使用者尊貴身份 • 顔色寓意:白色可能與祭祀、神聖性相關聯 • 指揮體系:與黃钺(青銅斧)組合使用,形成禮器與兵器的權力符號系統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标注為極低,建議查閱《中國古代軍制史》《周禮·夏官》等專業典籍獲取更權威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旄這個詞,意思是白色的馬尾巾,是古代中國皇族、朝廷官員和将領的身份象征之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白旄的拆分部首是白,旄的拆分部首是方,共有8個筆畫。 來源:白旄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及其儀仗隊的習俗。馬尾巾在中國古代被用來區分各個官員的身份和地位。白色馬尾巾被視為最高權力的象征,通常是皇帝或皇後的專屬顔色。 繁體寫法:白旄的繁體寫法是白旄。 古時候漢字寫法:白旄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皇帝騎着一匹盛裝打扮的白馬,背後飄揚着一條華麗的白旄。 組詞:白馬、旄頭、旄領都與白旄有關。 近義詞:白花、白旗、白羽都可以用來代替白旄。 反義詞:黑旄。 希望這些回答可以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幫助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