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旄的意思、白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旄的解釋

(1).古代的一種軍旗。竿頭以牦牛尾為飾,用以指揮全軍。《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記·衛康叔世家》:“與太子白旄,而告界盜見持白旄者殺之。”《三國演義》第五回:“次日築臺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将印,請 紹 登壇。”

(2).喻出師征伐。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詩:“白旄黃鉞定兩 京 ,擒 充 戮 竇 四海清。” 明 無名氏 《智降秦叔寶》第一折:“某乃 李世民 是也,本貫 河 東 太原 人氏,父乃 唐公 李淵 。自因 隋 朝亂政,天下縱橫,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旄黃鉞,平定兩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旄是古代儀仗器物的一種特殊形制,指用白色牦牛尾裝飾的旗杆頂端飾物,具有指揮、标識與象征功能。其詞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字源與形制 “白”指顔色屬性,“旄”本義為牦牛尾,後特指旗杆頂端綴有牦牛尾的裝飾物。《說文解字》載:“旄,幢也,從㫃從毛”,段玉裁注稱“以牦牛尾注旗竿,故謂此旗為旄”。白旄即選用白色牦牛尾制作的儀仗旗幟,常見于商周時期軍事或祭祀場景。

二、曆史應用場景 《尚書·牧誓》記載周武王伐纣時“右秉白旄以麾”,說明白旄在軍事中作為指揮标志。漢代班固《白虎通義》提及“白旄黃钺,所以專節”,印證其作為王權象征物的地位。考古發現殷墟侯家莊墓葬中出土青銅旗鈴飾物,佐證了早期旌旗儀仗的使用傳統(來源:《殷墟考古報告》)。

三、文化象征意義 白色在周禮中象征西方與肅殺之氣,故白旄多用于出征、刑罰等場景。《詩經·鄘風·幹旄》描述“素絲纰之,良馬四之”,鄭玄箋注“大夫建旄,以授役政令”,反映其作為權力标識的功能。春秋時期諸侯會盟亦以不同顔色旄旗區分等級。

四、詞義演變 唐代孔穎達疏《左傳》時強調“旄所以進退衆也”,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詩集傳》中釋“幹旄”為“旄于幹首,州縣之建所執”,可見白旄的詞義從具體器物逐漸擴展為軍權、政令的抽象符號。明清時期演變為純儀仗用具,失去實際指揮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白旄”是古代軍事文化中的特定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白旄是古代軍旗的一種,旗杆頂端用白色牦牛尾作為裝飾,主要用于軍隊指揮。這種旗幟通過顔色和材質彰顯權威性,與君王或統帥的指揮權直接關聯。

二、曆史文獻中的例證

  1. 《尚書·牧誓》記載周武王伐纣時“右秉白旄以麾”,表明白旄作為統帥指揮全軍的信物;
  2. 《史記·衛康叔世家》中提及白旄被用作身份标識,持有者可能面臨特殊指令;
  3. 《三國演義》描寫諸侯會盟時,盟主袁紹的指揮台設置白旄黃钺,體現其軍事統帥地位。

三、象征意義延伸 在文學作品中,白旄常被借代指代軍事征伐行動。如白居易《七德舞》用白旄意象暗喻帝王功績,将具體器物升華為戰争合法性的象征。

四、文化特征 • 材質象征:牦牛尾在古代屬珍稀物品,彰顯使用者尊貴身份 • 顔色寓意:白色可能與祭祀、神聖性相關聯 • 指揮體系:與黃钺(青銅斧)組合使用,形成禮器與兵器的權力符號系統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标注為極低,建議查閱《中國古代軍制史》《周禮·夏官》等專業典籍獲取更權威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艾畢罷甿靶牌倍上禀赴伯首長生鐘攙說成兆才崇阿傳镫出入将相打胡哨彈章大音大治地脈多生發環法炬發乳風裁怪響光洽孤村孤棟寒宮漢詠豪特洪庥花粉錢渾然一體胡髥賤肆監擇诘奸旌録金玦衣厖進書拘榷賴債立泉劉柳迷空步障排洪偏遠錢流地棄末反本趨伏上功涉獵折搶時季手腕衰正歲竟瑣尾流離橐泉宮文閥遐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