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ltured;genteel] 風度溫文爾雅
以經術自輔,其政頗雜儒雅,往往表賢顯善,不醇用誅罰。——《漢書·張敞傳》
(1).指博學的儒士或文人雅士。《<書>序》:“ 漢 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後漢書·章帝紀》:“朕咨訪儒雅,稽之典籍,以為王者生殺,宜順時氣。” 南朝 梁 沉約 《齊武帝谥議》:“庠塾大啟,儒雅雲集。” 宋 沉端節 《念奴嬌》詞:“千裡江山供勝踐,尊俎延登儒雅。” 清 孫枝蔚 《與客赴張果老崖》詩:“諸君年皆長,我齒猶少者,坐次反推讓,此意尊儒雅。”
(2).謂學問淵博。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介潔而無政事者,非撥亂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才。”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科舉為黨議發策》:“是時制度多闕,諸儒議封禪之事,及得精於誦讀者,其制始定。而 固 獨以儒雅稱之,豈雅為博洽之異名乎?”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查初白詩》:“ 愚山 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氣, 荔裳 則全學晚 唐 無深厚之力。”
(3).指儒術。《漢書·公孫弘等傳贊》:“ 漢 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 公孫弘 、 董仲舒 、 兒寬 ;篤行則 不建 、 不慶 。”《後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加以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綜校圖録。”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誡兵》:“ 顔氏 之先,本乎 鄒 、 魯 ,或分入 齊 ,世以儒雅為業,編在書記。”
(4).謂風度溫文爾雅。《北齊書·封隆之傳》:“ 子繡 外貌儒雅,而俠氣難忤。” 魯迅 《南腔北調集·<守常全集>題記》:“他的模樣是頗難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樸質,也有些凡俗。”
(5).謂優柔寡斷。《南史·齊武帝諸子論》:“ 子良 物望所集,失在儒雅,當斷不斷,以及於災。”
(6).風雅。 清 孫枝蔚 《清明日飲程昆侖署中》:“不為使君儒雅劇,何繇共對燭花紅。”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善音樂,能鼓琴瑟,吹笙箫,甚至于可以作曲譜歌,是個儒雅的皇帝。”
(7).典雅;優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其十志該富,讚序弘麗,儒雅彬彬,信有遺味。”
“儒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ú yǎ,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儒雅不僅是外在舉止的優雅,更是内在學識的體現。如《漢語辭典》指出,學識深湛是氣度儒雅的基礎,而外在風度則是内在修養的自然流露。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來源。
儒雅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文雅、風度翩翩,有修養和教養的樣子。他指的是那種溫文爾雅、舉止得體的風度,代表着高尚的品質和典雅的氣質。
儒雅這個詞的部首是“兒”,總共有15個筆畫。
儒雅一詞源自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因此,儒雅一詞也逐漸演化出了現代對于修養高尚、舉止得體的人的稱謂。
繁體字中的儒雅為「儒」與「雅」的組合。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儒雅的字形與現代基本相似,隻有細微的差别。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也有所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儒雅的例句:
1. 他舉止儒雅,風度翩翩。
2. 她言談舉止都充滿着儒雅的氣質。
3. 這位老師給學生們上了一堂儒雅的課。
與儒雅相關的組詞有:
1. 儒家:指代中國古代的儒家學派。
2. 儒學:指代儒家的學問和傳統。
3. 儒者:指代儒家的信仰者和追隨者。
近義詞:文雅,優雅,風雅,高雅。
反義詞:粗俗,庸俗,低俗,俗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