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田穉 ”。
“田稺”是“田穉”的異體寫法,指代農作物幼苗,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田地中剛生長出的幼嫩禾苗,特指水稻等農作物的秧苗。該詞由“田”(耕地)和“穉”(同“稚”,幼小)組合而成,強調農耕初期作物生長的狀态。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穉。”朱熹注解為“穉,幼禾也”。唐代常衮、清代吳錫麒的詩文中也使用過此詞,均指代秧苗。
結構分析
屬于偏正結構名詞短語,“田”限定範圍,“穉”描述屬性,整體表達農耕語境中幼小作物的意象。
使用示例
如清代吳錫麒在描寫插秧場景時寫道:“嬌兒比一般田穉,煞費栽培”,将秧苗比作需精心呵護的孩童。
現代應用
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農事相關詞彙,可參考《詩經》注疏或農史文獻。
田稺是一個漢字詞語,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田”和“稺”,其中,“田”是指田地、農田,而“稺”是指稻草、麥稭。
田:田字的部首是“田”,它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表示與田地、農業相關的事物。
稺:稺字的部首是“禾”,它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表示與莊稼、農作物相關的事物。
田稺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它是古人對稻草或麥稭這些農作物的稱呼。在古代農民的生活中,稻草或麥稭具有重要的用途,可以作為飼料、肥料等。
在繁體漢字中,田稺的寫法與簡體漢字一緻,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一些差異。古時候寫田稺時,使用的是篆書或隸書的字形,其中田字的形狀更加方正,稺字的形狀更加細長。
一些例句中使用到了田稺這個詞:
1. 農民們将割下來的稻草堆在田地裡,用作肥料。
2. 麥收季節,農民們将收割麥子後的稻草打成捆,用繩子捆紮好。
除此之外,田稺還可以作為組詞中的部分,形成其他詞語,如田圃(種植水稻或糧食的田地)、稺稭(稻草或麥稭)等。
與田稺相近的詞語有田地、農田、莊稼等。而稺的反義詞可以是無田(沒有田地或農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