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cellent person] 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脫世俗的人,多指隱士
吾聞魯連先生, 齊國之高士也。——《戰國策·趙策》
(1).志行高潔之士。《墨子·兼愛下》:“吾聞為高士於天下者,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然後可以為高士於天下。”《後漢書·列女傳序》:“高士弘清淳之風,貞女亮明白之節。” 唐 韓愈 《贈崔立之評事》詩:“高士例須憐麴糵,丈夫終莫生畦畛。”《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五回:“愛心怎能沒有?隻是不分男女,卻分輕重。譬如見了一個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卻是從欽敬上生出來的愛心。” 冰心 《往事(二)》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
(2).指隱居不仕或修煉者。 唐 唐彥謙 《寄蔣二十四》詩:“大知高士禁愁寂,試倚欄幹莫斷腸。” 宋 歐陽修 《答資政邵谏議見寄》詩之二:“材薄力殫難勉強,豈同高士愛林泉。”《說郛》卷六引《讀子隨識·庚桑子》:“‘高士’註雲:吸日精煉丹而仙曰高士。” 龔爾位 《己酉三月送春麓山作》詩:“隔江有高士,脫然世外身。”
(3).特指僧人。 唐 韓愈 《送靈師》詩:“齊民逃賦役,高士著幽禪。” 唐 戴叔倫 《送東陽顧明府罷歸》詩:“坐藍高士去,繼組鄙夫留。” 宋 陸遊 《福州請仁王堅老疏》:“爰擇名藍,往迎高士。”
“高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品德高尚、學識淵博且超脫世俗的人,尤其常用于形容隱士或道家人物。核心特質包含:
在古代中國,高士不僅是學問象征,更是道德實踐的标杆,通過自身修養影響社會風氣,如《史記》記載的魯仲連以智慧化解國家危機,體現“高士”對社會事務的間接參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老殘遊記》《冰心文集》中的用法),可參考、8、9的擴展内容。
《高士》的部首是“高”,總共有十筆組成。
《高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中對于“士”的稱呼。士一詞在古代代表有才學、有修養的人。結合“高”一詞,形容了更加優秀、卓越的士人。
《高士》的繁體字為「高士」。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一般使用豎排書寫。例如:
高
士
他是一位真正的高士,以他的學識和品德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高風亮節、高尚、高雅、士人、仁士
賢士、學士、高人
庸才、淺薄、低賤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任何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