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言辭。《禮記·禮運》:“祝嘏辭説,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 漢 王充 《論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榮葉于上,有實核于内,有皮殼于外。文墨辭説,士之榮葉、皮殼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古人質正,貴行賤言,故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辭説。”
(2).猶意見,看法。
(3).談話。 明 方孝孺 《君子齋記》:“行必聯轡,息必比席,食也匕箸之與鄰,言也辭説之與參。歡然有會於心,而若有所得。”
(1).謂以言辭打動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敬通 雅好辭説,而坎壈盛世,《顯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
(2).指說服、打動人的口才。 清 龍啟瑞 《送呂介存南遊序》:“ 周 道衰,學校廢,陵夷至於 戰國 ,而遊士始多,然彼皆逞其辭説,以取一時之功名富貴。”
“辭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言辭、文辭
指語言表達或書面文字,強調言辭的運用。例如《禮記·禮運》提到“祝嘏辭説,藏於宗祝巫史”,指祭祀時的祝辭。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也提到“修道者不崇辭説”,主張行動勝于空談。
意見或看法
表示個人的見解或主張。例如明代方孝孺的文獻中,“辭說”被用來指代對事物的看法。
談話或說服
指通過語言交流或勸說的行為。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敬通雅好辭説”,形容擅長以言辭打動他人;清代文獻中也有“逞其辭説”的描述,強調遊說能力。
“辭”單獨使用時,含義更廣泛,包括告别(如“告辭”)、推辭(如“辭職”),以及古典文學體裁(如“楚辭”)。而“辭說”更側重語言表達和思想傳遞的功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辭”的更多義項,可參考相關詞典或古籍原文。
辭說是一個動詞詞組,表示用辭言進行言辭陳述、表達觀點或交流意見。它可以用于形容人們進行辭令的辯論、辯解、道别或辭去某種職位或職務。
辭說的拆分部首是讠辶,分别是從事言語的人和行走的人的意思。根據《康熙字典》,辭說的總筆畫數為8個。
辭說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它的繁體字形為「辭說」,其中「辭」字的意思是言辭、文辭,「說」字的意思是說話、講述。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辭說的「辭」字在古文中辨析不很明顯,有時用「詞」字作為替代。在「說」字的古文寫法中,「說」的下半部分常常是一個「言」字。
1. 他用流利的辭說向聽衆闡述了他的觀點。
2. 經理的簡短辭說引起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1. 辭别:用言辭告别。
2. 辭職:正式辭去職位或工作。
3. 辭章:寫有作者辭别之意的文章。
1. 言辭:用來形容言語表達和溝通。
2. 講述:用言辭陳述或叙述。
3. 表達:通過言辭傳遞思想或情感。
1. 聽從:順從他人的指示或建議。
2. 沉默:不發表言論或保持靜默狀态。
3. 隱瞞:故意不說出或不透露某個事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