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冊的意思、對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冊的解釋

見“ 對策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對冊”是古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曆史用法兩個角度解析:

一、構詞解析 “對”在《漢語大辭典》中指應答、回應,如《詩經》中“對揚王休”即應答稱頌之意;“冊”原指編連竹簡而成的文書,《說文解字》釋為“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者”,後引申為典籍或官方文書。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表示“應答文書”或“應對策問”。

二、曆史語義演變

  1. 策問應答:據《辭源》記載,漢代察舉制度中,應試者針對皇帝提出的政論問題(策問)作答稱為“對策”,此過程亦稱“對冊”。如董仲舒《天人三策》即為經典對冊文獻。
  2. 文書校驗:在宋代官制中,“對冊”特指核對賬籍文書的行為,《宋史·職官志》載有“戶部歲終較天下戶口、錢谷之數,諸路監司對冊申省”的行政流程。
  3. 典籍勘校:清代考據學興盛時期,學者将不同版本典籍相互比照校勘,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多次提及“取宋元本對冊”的校勘方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北京大學《古代公文制度研究》課題組指出,對冊制度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文官考試體系與檔案管理制度的發展。

網絡擴展解釋

“對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對策”相通,屬于古漢語中的異體寫法或同義表達。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對冊”即“對策”,指古代科舉考試中應試者對皇帝提出的政治、經濟等問題的書面或口頭回答。例如在殿試中,考生需根據皇帝的策問提出治理國家的見解。

  2. 延伸含義

    • 應對策略:廣義上可指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或策略(如“制定應對之策”)。
    • 曆史背景:漢代起,“對策”被納入選官考試制度,成為考察才能的重要形式。

構詞解析


使用場景

  1. 古代科舉:如《漢書》中記載“對策者,應诏而陳政也”,強調其作為政治才能的考核方式。
  2. 現代語境:現多以“對策”替代“對冊”,後者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曆史文獻中。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科舉制度或“冊”字的文化内涵,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扁鼻博泛彩戰饞嚼馳慕持齋把素麤粉大噱答揖頂額鬥牛服獨辟蹊徑遏勃放絕紡織娘杠蓋躬耕行間字裡寒栗栗哄哄桓郎笛灰撲撲穢物駕名建瓴姐妹機事僦運軍差開沽抗拒離參麗好樓船軍賣金靡堅不摧摩天目觀難得糊塗粘菌年夜飯齧食凝伫抛拂氣錘氣孔秦嶺契托孺泣删夷燒埋束帛加璧書脊説不盡四務嘶啭咷嘑玩索鄉思先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