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茱萸的意思、食茱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茱萸的解釋

果木名。又稱欓子。落葉喬木。有刺,果實紅色,味辛辣,可用作調味品,又可入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四·食茱萸》:“此即欓子也……欓子則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亦省稱“ 食茱 ”。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四·食茱萸》:“ 蘇恭 謂茱萸之開口者為食茱萸。 孟詵 謂茱萸之閉口者為欓子。 馬志 謂粒大、色黃黑者為食茱萸,粒緊小、色青緑者為吳茱萸。 陳藏器 謂吳、食二茱萸是一物…… 時珍 竊謂數説皆因茱萸二字相混緻誤耳。不知吳茱、食茱乃一類二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茱萸(學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古稱“藙”“樧”“薮”,是芸香科花椒屬的落葉喬木或灌木。在漢語詞典釋義中,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與詞義

  1. 漢字本義

    “茱萸”為形聲字,“茱”從艸(草)朱聲,“萸”從艹臾聲,泛指具辛香氣味的植物。前綴“食”強調其可食用性,區别于僅作藥用的近緣種(如吳茱萸)。

    來源:《說文解字注》釋“茱萸”為“椒類”,漢典網「茱萸」詞條。

  2. 傳統釋義

    指代果實或嫩葉可作香辛料的樹種,味辛辣似花椒,古時用于驅蟲、調味或入藥。

    來源:《本草綱目》載:“食茱萸即梫子……功用與吳茱萸同,少劣爾。”。


二、文獻典籍中的用例

  1. 調味功能

    《禮記·内則》載“三牲用藙”,鄭玄注:“藙,煎茱萸也”,印證其作為去腥香料的地位。

    來源:中華經典古籍庫《禮記正義》。

  2. 民俗象征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之“茱萸”,學界考據或包含食茱萸,取其辟邪寓意。

    來源:《全唐詩》箋注(中華書局版)。


三、植物學特征與别稱


四、與近緣種的區别

特征 食茱萸 吳茱萸
用途 食用為主(嫩葉、果) 藥用為主(幹燥果實)
氣味 辛香濃烈,帶樟腦味 苦辛微辣
分布 華南、華東低海拔山林 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

來源:《中藥大辭典》第2版。


參考文獻

  1. 漢典網「茱萸」釋義(www.zdic.net
  2.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十二·果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禮記正義·内則》(ctext.org
  4. 《王維集校注》卷四(中華書局數字庫
  5. 《中國植物志》線上版(frps.eflora.cn
  6.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第2版(lib.njucm.edu.cn

(注:配圖建議:食茱萸枝葉與果實特寫,标注油腺點與瘤刺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食茱萸(學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是芸香科花椒屬的落葉喬木,具有以下特征和用途:

一、植物學特征

  1. 形态特征
    樹高可達15米,樹幹具鼓釘狀皮刺,小枝髓心中空,奇數羽狀複葉。果實呈紅色球形,成熟時開裂,種子漆黑色,味辛辣。

  2. 别名與分類
    又稱椿葉花椒、刺椒、越椒、艾子等。傳統分類中與吳茱萸、山茱萸并稱“茱萸三兄弟”,但三者科屬不同。


二、分布與用途

  1. 分布範圍
    原産于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常見于山地或林緣。

  2. 實用價值

    • 調味品:果實辛辣,可替代花椒用于烹饪,如川菜麻辣底料。
    • 藥用:中醫用于溫中散寒、止痛,主治腹痛、洩瀉、齒痛等症。
    • 其他用途:木材可制器物,種子可榨油。

三、文化意義

古代重陽節有佩戴茱萸辟邪的習俗,王維詩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即包含食茱萸。

附:與吳茱萸的區别

食茱萸果實開口,吳茱萸閉口;前者多用于食用,後者側重藥用。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藥用配伍信息,可參考權威植物志或藥典。

别人正在浏覽...

矮陋闆車本位主義彩具長十八怊惆稱材遲脈沖齡抽薪止沸穿踰出雇村塍刀鋒妲語公乘遘際關裡鹘鸠氏咕呶蒿目衡梁猾狯灰軀糜骨怙強剪報椒栢酒節廉進船禁阻砍營看卓颏頤恐慌闾左沒星秤門彩綿絨默認歐亞大陸繦至諐咎樵炭氣不平挈瓶三犁沙蔥尚遠善後借款合同少疊食不下咽漱玉他倆天氓跳丸日月醍醐灌頂聽水響頑啬五色秈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