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會葬的意思、會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會葬的解釋

(1).參加葬禮;會合送葬。《左傳·隱公元年》:“ 惠公 之薨也,有 宋 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 衛侯 來會葬。”《後漢書·楊賜傳》:“公卿已下會葬。” 宋 蘇轼 《司馬溫公神道碑》:“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和尚》:“祭品象物,多難指名,會葬者蓋相摩。”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三節:“ 唐文宗 令全部宦官去會葬, 鄭注 縱親兵殺死全部宦官。”

(2).合葬。《史記·呂不韋列傳》:“ 始皇 十九年,太後薨,諡為 帝太後 ,與 莊襄王 會葬 茝陽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會葬”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會葬(huì zàng)的字面含義由“會”(聚集)和“葬”(安葬)組成,其核心意義為:

  1. 參加葬禮;共同送葬
    指親友或相關人士聚集在一起,共同參與喪葬儀式。例如《左傳·隱公元年》提到“衛侯來會葬”,即衛侯前來參加葬禮。宋代蘇轼的《司馬溫公神道碑》中也記載“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描述衆人共同送葬的場景。

  2. 合葬
    指将不同逝者的遺體安葬于同一處。例如《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生母趙姬去世後,“與莊襄王會葬茝陽”,即與莊襄王合葬。


二、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1. 共同送葬

    • 《後漢書·楊賜傳》提到“公卿已下會葬”,指官員集體參與葬禮。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描述“會葬者蓋相摩”,形容參加葬禮的人衆多。
  2. 合葬

    • 這一用法多見于史書,強調血緣或婚姻關系的逝者同葬一地,如帝王與後妃合葬的記載。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會葬——一個寓意豐富的詞語

會葬是一個寓意豐富的詞語,表示在葬禮上親友相聚送别逝者的儀式。它可以拆分為“會”和“葬”兩個部分來解釋。

會字的部首是人字旁,筆畫數為6。它的意思是聚集、相聚的意思。葬字的部首是艹字旁,筆畫數為12。它的意思是埋葬、下葬的意思。

會葬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喪葬禮儀。當時人們相信亡靈在天地間的存在,并且認為親友的聚集能夠給逝者帶來安慰與寄托。因此,在葬禮上人們紛紛前來送行,一同為逝者舉行儀式,這就是會葬。

在繁體字中,會葬保持着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沒有變化。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會字為例,它的古代寫法為“會”,葬字的古代寫法為“葬”。這些寫法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最終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下面是一些關于會葬的例句:

1. 今天舉行了我的祖父的會葬儀式。

2. 親友們聚集在墓前,為逝去的好友舉行了隆重的會葬儀式。

會葬的近義詞可以是“喪葬”、“送葬”等,它們都表示為逝者舉行葬禮的儀式。反義詞則是“别葬”,表示不舉行葬禮,或者指采取其他方式進行後事處理。

除了會葬這個詞語外,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比如:“會葬禮”、“會葬儀式”等,它們都表示為逝者舉行的葬禮儀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