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台的意思、拜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台的解釋

(1).廟裡或墳前供放祭品的台。 吳組缃 《山洪》二一:“ 東老爹 把兩隻茶桶擱在土地廟的拜台上。” 沙汀 《煩惱》:“ 劉久發 歎息着,順下鋤頭在墳園拜台上坐下來。”

(2).舊時謂演員于戲演完時由二人戴紗帽、穿紅袍向台前台後作揖緻禮。《新華日報》1940.4.2:“從鬧場起直到拜台止,是足有七八個小時的光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拜台”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1. 祭祀場所的祭台
    指廟宇或墳墓前用于擺放祭品、供人跪拜行禮的平台。例如:

    • 在傳統喪葬文化中,墳墓前的拜台是祭祀時擺放香燭、食物等祭品,并供親屬跪拜行禮的設施(常見于民間俗語“墳前有大扇,孫子坐都縣”中的場景)。
    • 文學作品如吳組缃《山洪》提到“土地廟的拜台”,即廟宇中放置祭品的石台。
  2. 戲曲表演的謝幕儀式
    舊時戲曲演出結束後,由兩名演員頭戴紗帽、身穿紅袍,向台前和台後觀衆作揖緻謝的禮儀。這一形式多見于早期戲劇表演傳統,如《新華日報》1940年的記載中提及“從鬧場起直到拜台止”,描述整場演出流程的收尾環節。


補充說明:第一種含義更常見,尤其在民俗和建築相關語境中;第二種屬于特定曆史階段的行業術語,現代已較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拜台

拜台(bài tái)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拜”和“台”兩個部分組成。

拜(bài)是一個動詞,拆分部首是手部部首“扌”,筆畫數為拆分後的3畫。它表示向高位或有威信的人行禮,表達恭敬或敬仰的心情。

台(tái)是一個名詞,拆分部首是口部首“口”,筆畫數為拆分後的5畫。它表示供祭祀神位的矮座,或者指高起的平面地帶。

“拜台”這個詞的來源,是指向台下拜禮,表示敬意或崇拜之情。在古代,人們在拜神或朝拜帝王時,會在高起的平台上行禮拜謝。

在繁體字中,“拜台”這個詞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拜台”。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拜的寫法為“㧏”,台的寫法為“臺”。這種寫法已經過時,不再使用。

例句:

1.他虔誠地拜台向神明祈禱。

2.朝廷的大臣們共同下拜台,向皇帝表示敬意。

組詞:“拜訪”、“拜師”、“拜年”、“下拜”。

近義詞:膜拜、崇拜、敬仰。

反義詞:厭惡、鄙視、藐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