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顯的意思、法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顯的解釋

法顯(約337-約422) : 東晉旅行家,高僧。本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臨汾縣境)人。為求佛法,于公元399年西行取經,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西域,前後十五年遊曆天竺、獅子國(今斯裡蘭卡)、耶婆提國(今印尼爪哇)。然後經南海、東海回國,于412年到青州牢山(今青島崂山)登陸。是中國經陸路到達印度并由海上回國而留下記載的第一人。所著《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是研究南亞各國古代史地的重要資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法顯(約337年-約422年),東晉高僧,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譯經家與旅行家,其名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釋義與曆史内涵: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人物本義

    法顯指東晉僧人法顯(俗姓龔),以曆時15年赴印度求取佛經、翻譯佛典而聞名,是首位抵達印度并攜經歸國的中國僧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晉代高僧,中國佛教史上求法先驅”。

  2. 語義解析

    • 法:佛法、佛典,體現其宗教使命;
    • 顯:顯揚、傳播,彰顯其文化貢獻。

      其名整體寓含“弘揚佛法”之意(《佛學大辭典》)。


二、曆史貢獻與權威評價

  1. 西行取經

    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印度,遊曆30餘國,抄錄《摩诃僧祇律》《長阿含經》等梵文佛典(《中國佛教通史》)。

  2. 譯經成就

    歸國後譯出佛經6部63卷,其中《大般泥洹經》推動涅槃學說在中國傳播(《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3. 著作《佛國記》

    所著《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是研究古代中亞、南亞地理與佛教史的一手文獻,被英國漢學家理雅各譯為英文(James Legge, A Record of Buddhistic Kingdoms)。


三、文化影響

法顯被尊為“中國陸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使者”,其西行早于玄奘200餘年,梁啟超稱其“留學先驅”(《中國佛教研究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佛國記》列為“影響世界曆史的百部經典”之一。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1991)
  3. 賴永海《中國佛教通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慈怡主編,佛光出版社,1994)
  5. Legge, J. (1886). A Record of Buddhistic Kingdo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網絡擴展解釋

法顯是東晉時期著名高僧、旅行家及翻譯家,其名字具有佛教文化内涵,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法顯(約334–420年),俗姓龔,出生于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或襄垣)。他3歲出家,20歲受戒,因深感佛教戒律殘缺,65歲高齡時(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西行求法,曆經14年,遊曆30餘國,最終攜帶梵文佛經從海路歸國。


二、西行經曆與貢獻

  1. 路線與曆程
    他經敦煌、西域跨越蔥嶺,抵達北天竺(今印度),後至獅子國(今斯裡蘭卡)、耶婆提國(今印尼爪哇),最終于公元412年從海路在青州牢山(今青島崂山)登陸。

  2. 曆史意義
    他是中國首位經陸路抵達印度并通過海路返回的僧人,比玄奘西行早200餘年。此行不僅帶回大量佛經,還推動了佛教戒律的完善和經典翻譯工作。


三、歸國後影響

法顯在青島城陽不其城(今青島市城陽區)停留三個月,被郡守李嶷迎請講學譯經,促進了佛教在山東地區的傳播。其遊記《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成為研究古代南亞曆史的重要文獻。


四、争議與考證

關于法顯的生卒年,不同記載存在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百法膀大腰圓不吊菜畦財運亨通塵紛陳獻出師祠位的對登船點歌督工奪衣笃學不倦放棄風茄風起雲湧剛勇甘利高着眼貫蔽捍格蚶田喉鳴花綱黃熟宦者畫債彙出寄款蠲使跼影開方良匹良箴禮籍龍躍鴻矯爐峤木披鬧光景貧液鉛镴秋漢岐邑熱天肉糜入赍三招兩式閃爍其詞勝壤柿子椒疏剔損阙退款文員五甲縣乏孝竹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