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時穀糴縣乏, 玄 罷謝諸生。”《三國志·魏志·王基傳》“後由等竟不降”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戰略》:“昔 子午 之役,兵行數百裡而值霖雨,橋閣破壞,後糧腐敗,前軍縣乏。”《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元年》:“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 魯陽 , 魯陽 近 許 ,轉運稍易,可無縣乏之憂。”
“縣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縣乏(拼音:xiàn fá)意為“缺乏”,特指物資、糧食等短缺的狀态。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構詞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三國志》或《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縣乏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功利或者描述某種情況的含義。它可以形容一個地區缺乏物質資源、貧瘠或者缺乏發展機會的狀況。
《康熙字典》将縣乏的部首歸類為"土",它由"阝"和"目"組成。"阝"表示土地,而"目"表示小山。縣乏的總共有12畫。
縣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記錄的寫法是"縣乏"。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縣乏"。
在古時候,縣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的一些文物顯示出縣乏的古名為"縣窳"或者"侟"。這些古代寫法都表達了相似的意思,即一個地區的貧乏和缺乏。
1. 這個縣乏了水源和種植資源,導緻農民生活困苦。
2. 這個地區縣乏了教育資源,導緻青少年的發展受限。
縣乏可以和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詞:
1. 縣乏資源:形容一個地區缺乏各種資源。
2. 縣乏福利:形容一個地方的福利條件不好。
縣乏的近義詞有:貧瘠、資源匮乏、貧窮。
縣乏的反義詞有:富饒、資源豐富、繁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