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損缺 ”。
“損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缺失
指事物或道義的不足或喪失。例如《漢紀·惠帝紀論》提到“公義損缺”,強調社會公義的缺失。
損壞殘缺
多用于描述物品的破損狀态。如唐代《嶺表錄異》記載銅鼓“土蝕數處損阙”,指器物因腐蝕而殘缺。
減省
表示減少、節省。如《後漢書·黃瓊傳》中“務存質儉,以易民聽”,主張通過減省政事來改善民生。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如、4來源)以獲取更完整的語境分析。
《損阙》是一個成語,意指衰落、減損、缺損等。在使用中常用來形容事物的衰敗、凋零或不完整。
《損阙》的拆分部首是“丷”和“阝”,其中“丷”是部首,“阝”是偏旁部首。《損阙》共有12個筆畫。
《損阙》最早見于《左傳》中,意為國家衰敗,權力衰落。繁體字為「損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一些變化。《損阙》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損闕」。
1. 帝國的崩潰導緻了財政的損阙。
2. 這幅畫損阙嚴重,缺少了重要的一部分。
組詞:損害、阙如其一、摧毀
近義詞:減損、削減、衰敗
反義詞:增益、完整、興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