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多受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通常用來形容人在接受饋贈或幫助時保持謙遜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周書·裴文舉傳》:
“憲矜其貧窭,每欲資給之。文舉恒自謙遜,辭多受少。”
意為:宇文憲憐憫裴文舉家境貧困,常想資助他,但裴文舉始終謙遜推辭,接受得很少。
形容謙遜态度:多用于描述不貪圖他人財物、保持節操的行為。
“我每次給他東西,他都是辭多受少。”
語法功能:通常作賓語,結構為聯合式成語。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成語也可指“言辭浮誇而内容空洞”,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辭多受少”主要強調謙遜克己的品德,其權威解釋和出處均指向《周書》中裴文舉的事例。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辭多受少是一個成語,由“辭”和“受”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說說的話多,得到的好處卻很少。在表達中,辭言為辭,多表示言辭較多,受者指得到的收獲。
辭多受少的拆分部首是“辛”和“又”,其中“辛”是第八部首,表示堅剛,而“又”是第二部首,表示雙手。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辭多受少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魏豹列傳》,原文為:“居乎辭認,動乎心受,亦可謂小人矣。”後來,人們将這一句話轉化成成語,形成了現在的辭多受少的說法。在繁體中,辭多受少的寫法為“辭多受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辭多受少的寫法和現在類似,隻是存在一些字形的變化。例如,漢字“辭”裡的下部分寫成了左邊的“辛”字,上部分寫成了右邊的“口”字。而漢字“受”則是将左側的“士”字換成了現在的“又”字。
1. 小明在公司辭了很多工作,但是受益卻很少,這種情況真是辭多受少。
2. 這個合同裡的條款很多,但是對我們來說實際利益卻非常有限,真可以說是辭多受少。
組詞:辭章受業、辭章宴客。
近義詞:說多話少、言多辭寡。
反義詞:言多必失、言多傷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