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燔瘗的意思、燔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燔瘗的解釋

(1).祭祀天地。《漢書·終軍傳》:“專神明之敬,奉燔瘞於郊宮。” 顔師古 曰:“燔,祭天也;瘞,祭地也。”

(2).指祭品。《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類于天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燔瘗(fán y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兩種重要儀式。其含義需從構詞和曆史文化背景兩方面理解:

一、字義解析

  1. 燔 (fán)

    指焚燒祭品。《說文解字》釋:“燔,爇也”,即用火焚燒。在祭祀中特指将祭品(如犧牲、玉帛)置于柴堆上焚燒,使煙氣升天以達神明。

  2. 瘗 (yì)

    指掩埋祭品。《爾雅·釋天》載:“祭地曰瘗埋”,即将祭品(如牲體、谷物)埋入土中,象征獻祭于地祇。

二、祭祀儀式内涵

“燔瘗”合稱,代表古代祭天與祭地的核心儀式:

三、文化象征與典籍例證

此儀式體現了古人“天-地”二元崇拜的宇宙觀:

四、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

燔瘗:焚燒與掩埋。古代祭祀天地的儀式。燔祭用于祭天,瘗埋用于祭地。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


參考資料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爾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4.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5.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6.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7.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燔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祭祀相關的語境,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字義分解

古籍出處

文化背景

古代祭祀中,“燔瘗”是重要的禮儀環節,體現了對天地的敬畏。燔祭與瘗祭常同時進行,分别象征将祭品送達天界與地界,祈求神明庇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方風雨百年之後波長超期服役赤色杵棒楚南丹箓嫡堂泛愛飛天使者風品福慧雙修凫葵臯比鈎拒歸奉鼓怒谷神黃發環塗桓友湖海士見敝踐藉見閻王嶻嶪金瓯無缺寄鲊涓滌峻秀扣算浪抗懶散臘醖連複留芳百世黴瘠迷錯牛山客盤星窮兇極惡驅鳄瑞錦窠塞翁閃閃藏藏師伯失當矘眄堂堂廷評投洽未應毋須相薄顯聞嫌郄夏日可畏瑕舋謝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