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的名冊、簿籍。《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祯》:“言念高烈,有愴子懷,宜贈徽章,用光丹籙。” 清 龔自珍 《紫雲迴三疊》詩:“上清丹籙姓名訛,好夢留仙夜夜多。”
丹箓(dān lù)是道教文化中的專有名詞,具有深厚的宗教與象征意義。其釋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本指朱砂(礦物),因道教煉丹術常用作原料,引申為“仙藥”“長生”之意,象征道教追求的長生久視之道。
來源:《說文解字》釋“丹”為“巴越之赤石也”。
原指簿籍、文書,道教中專指載有神吏名諱、符咒圖文的秘典,是溝通神靈、施行法術的憑證。
來源:《玉篇》注“箓”為“圖箓也”。
指用朱砂書寫符咒或神名的道教秘文符書,用于召神劾鬼、祈福禳災。此類文書需經特定儀式傳授,代表道法傳承的合法性。
來源:道教典籍《雲笈七籤》卷四十五載:“箓者,戒箓情性,止塞愆非。”
來源:《道藏》分類中“洞真部”多稱丹箓真文。
丹箓被視為溝通人神的媒介,其朱砂赤色在道教中象征生命與神力,如《抱樸子》雲:“朱砂為金,服之升仙”,暗合丹箓承載的“長生登真”信仰。其物質載體(符紙、絹帛)與精神内涵(神授權威)共同構成道教儀軌的核心要素。
結語
“丹箓”融合了文字、宗教、政治三重維度,既是道教法術的實踐工具,也是神聖秩序的象征符號,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天人感應思想與方術傳統的交織。其釋義需置于道教神學體系及曆史語境中完整理解。
“丹箓”是道教術語,讀音為dān lù,主要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道教的名冊、簿籍,通常用于記錄與道教相關的神聖名錄或重要信息。這一概念在道教典籍和文學作品中常被提及。
文獻出處
文化背景
丹箓作為道教符號,可能涉及符箓、科儀等内容,與道教的修行體系或神仙譜系相關聯,但具體形式需結合更多道教文獻進一步考據。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參考《道藏》等權威道教典籍或學術論著以獲取更嚴謹的解釋。
挨餓受凍按劾白布白開水敗浥笾铏播流財政草頭天子沖鋒陷堅翠浪典契鈍闵發绺反畔伏祠稾人夠味孤雊歸世寒梅紅焰焰吼嘯胡裡胡塗簡求簡字晶蟾金閨國士金傷進讨濬洫罝維科學控制流計算機闌牢撈淩履獲滿腹狐疑慢條斯禮眉間鎖面商謀客木本油料林驽良砰磅黔劓啓明星全會裙褲祀天宿積迢遞體質銅池圖說為何先兒相麗顯轎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