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iversal love] 博愛
亦作“氾愛”。亦作“泛愛”。1.猶博愛。《論語·學而》:“汎愛衆,而親仁。”《莊子·天下》:“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内,汎愛蒸庶,布德施惠。”《漢書·遊俠傳序》:“觀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亦皆有絶異之姿。”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八:“多情乃佛心,汎愛真君子。” 許地山 《無法投遞之郵件·給琰光》:“ 啟芳 說我是泛愛者, 勞生 說我是兼愛者,但我自己卻以為我是困愛者。”
(2).朋友的代稱。 晉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詩:“廣筵散汎愛,逸爵紆勝引。” 唐 杜甫 《奉贈李八丈曛判官》詩:“所親問淹泊,泛愛惜衰朽。” 仇兆鳌 注引 趙汸 曰:“泛愛,出《論語》。 殷仲文 詩:‘廣筵散泛愛’,遂以為朋友之呼矣。”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七:“ 王立之 雲:‘ 老杜 家諱 閒 ,而詩中……又有泛愛憐霜鬢,留歡蔔夜閒。’”
“泛愛”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剖析:
一、詞義溯源
“泛愛”為聯合式複合詞,“泛”意為廣泛、普遍,“愛”指仁愛、關懷。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論語·學而》中“泛愛衆,而親仁”即指廣泛愛護衆人。東漢鄭玄注《孝經》時強調“泛愛”具有超越血緣親疏的普世性,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闡釋其“如水之周流”的包容特質。
二、語義演變
該詞在曆史發展中形成雙重内涵:
三、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界定其核心含義為“廣泛地愛所有人或事物”,既包含墨家“兼愛”的平等觀,也融合了當代人道主義精神。該詞常用于描述超越個體利益的社會性博愛情懷。
“泛愛”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博愛
指廣泛地愛衆人,不分親疏貴賤。這一含義源自《論語·學而》中的“泛愛衆而親仁”,強調對大衆的普遍關懷。例如: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論語》)
朋友的代稱
在古漢語中,“泛愛”也用于指代朋友間的廣泛情誼,如《漢書》提到“溫良泛愛,振窮周急”。
經典文獻
現代應用
在文學和哲學中,“泛愛”常與“普善主義”關聯。例如現代作品《表演愛情》将其描述為一種泛愛主義。
泛愛主義教育
18世紀德國興起的教育思潮,主張以博愛為核心,代表人物J.B.巴澤多創辦了泛愛學校。
與“博愛”的區别
“泛愛”更強調無差别的廣泛關懷,而“博愛”多指基于理性的人類普遍之愛。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或例句,可參考《論語》《莊子》等古籍,或現代相關研究文獻。
安身為樂八大家北學别意賓天村田代谷盜耕殿腳獨言蕃畿翻斤鬥腐竹改塗耕藝歸案漢法黑章嘩駭架闆甲午風雲羁管兢懼精神財富咎由自取吉應拒之門外開扶可謂狂蔓老套子斂口林區邈邈憫谏逆常農貿市場女丁辟差啟化侵伐清爽阙門群見屈奇入破色赧砂鐵使聘拴馬樁索鬥雞陶柳殄靡甜品鐵鳥拖日氣堍橋踠尾委迹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