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olent;sluggish;negligent] 懶惰散漫
令人懶散的夏天
(1).懶惰散漫。有時亦指不熱心于世事。 宋 蘇轼 《徐大正閑軒》詩:“君看 東坡翁 ,懶散誰比數;形骸堕醉夢,生事委塵土。”《朱子語類》卷七六:“吉兇未定時,人自意思懶散,不肯做去。” 明 李贽 《與焦弱侯書》:“草野之人懶散,不欲馳書京國,然此懷則嘗在左右也。” 魯迅 《書信集·緻增田涉》:“《文學》是我托書店寄的。由我自辦,就怕懶散而常有遲誤。”
(2).引申為不認真,不放在心上。《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那醫家初時來看,定説能醫,連病人服藥也有些興頭,到後來不見功效,漸漸的懶散了。”
嬾散:怠惰散漫。 金 王渥 《遊藍田》詩:“蹇予嬾散本真性,臨水登山此生足。” 明 焦竑 《焦氏筆乘·宏甫書高尚冊後》:“且吾聞 宏甫氏 ,嬾散不事生産作業。” 清 許光治 《天淨沙》曲:“老漁歸也,春來嬾散生涯。”
懶散是一個漢語形容詞,指人在精神或行為上表現出的懈怠狀态,包含以下三方面核心釋義:
精神松懈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懶散表示"缺乏幹勁,做事不積極",例如工作态度不認真、行動遲緩。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說明,該詞源自"懶"(懶惰)與"散"(松散)的語義疊加。
行為散漫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解釋為"自由散漫,不守紀律",常見于對生活缺乏規劃、作息紊亂的狀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倒序現代漢語詞典》特别強調該詞多用于描述"長期形成的不良習慣"。
心理狀态 《應用漢語詞典》從心理學角度補充,懶散常伴隨"缺乏目标感"和"自我約束力薄弱"的特征,與拖延症存在關聯性。這一釋義被收錄于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的規範性文件中。
“懶散”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描述一種缺乏積極性、行動遲緩或态度松懈的狀态。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核心含義
指人做事不積極、缺乏動力,常伴隨拖延、懈怠的行為表現,如“他工作懶散,常拖延任務”。這種狀态既可能源于主觀惰性,也可能因外界環境缺乏約束導緻。
詞義結構
應用場景
近義詞對比
情感色彩
通常含貶義,但特定語境下可中性描述放松狀态,如“偶爾懶散能緩解壓力”。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情感傾向。
百廢必丢疋搭逼辱彩豔橙橘戶城舞成窯陳黦齒論舛倚祠宮叢報悰靈大敵當期道德原則倒廪傾囷洞敞咢布個般耕事隔音符號孤軍深入橫落宏侈繪影圖形胡姬謋然火星人薦藉踐躏交谒進衆坑探快活捆心壟種羊沒下稍猛戾瞑工内德驽骀怒噪偏畸平常牽蘿莫補犬雞升班升任衰絶衰仔庶女告天泗沂素意貪殘天運馱水棍兦命辒辌車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