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懶散的意思、懶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懶散的解釋

[indolent;sluggish;negligent] 懶惰散漫

令人懶散的夏天

詳細解釋

(1).懶惰散漫。有時亦指不熱心于世事。 宋 蘇轼 《徐大正閑軒》詩:“君看 東坡翁 ,懶散誰比數;形骸堕醉夢,生事委塵土。”《朱子語類》卷七六:“吉兇未定時,人自意思懶散,不肯做去。” 明 李贽 《與焦弱侯書》:“草野之人懶散,不欲馳書京國,然此懷則嘗在左右也。” 魯迅 《書信集·緻增田涉》:“《文學》是我托書店寄的。由我自辦,就怕懶散而常有遲誤。”

(2).引申為不認真,不放在心上。《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那醫家初時來看,定説能醫,連病人服藥也有些興頭,到後來不見功效,漸漸的懶散了。”

嬾散:怠惰散漫。 金 王渥 《遊藍田》詩:“蹇予嬾散本真性,臨水登山此生足。” 明 焦竑 《焦氏筆乘·宏甫書高尚冊後》:“且吾聞 宏甫氏 ,嬾散不事生産作業。” 清 許光治 《天淨沙》曲:“老漁歸也,春來嬾散生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懶散”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描述一種缺乏積極性、行動遲緩或态度松懈的狀态。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核心含義
    指人做事不積極、缺乏動力,常伴隨拖延、懈怠的行為表現,如“他工作懶散,常拖延任務”。這種狀态既可能源于主觀惰性,也可能因外界環境缺乏約束導緻。

  2. 詞義結構

    • “懶”:強調不願付出努力或行動,如懶惰、懶怠
    • “散”:側重精神或行為上的松散、不集中,如散漫、渙散
      二者結合後,既包含行動力的缺失,也包含精神狀态的松懈。
  3. 應用場景

    • 生活态度:如“退休後過着懶散的生活”
    • 工作學習:如“學生懶散地應付作業”
    • 臨時狀态:如“周末在家懶散地躺着”
  4. 近義詞對比

    • “懶惰”:更強調主觀上不願行動(如“他懶得打掃房間”)
    • “散漫”:更突出缺乏紀律性(如“會議紀律散漫”)
    • “懈怠”:多指對責任義務的疏忽(如“值班時不可懈怠”)
  5. 情感色彩
    通常含貶義,但特定語境下可中性描述放松狀态,如“偶爾懶散能緩解壓力”。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情感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懶散的意思

懶散(lǎn sǎn)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倦怠、不思努力的狀态,指某人不願意或不善于做事,缺乏活力和動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懶散的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忄”(心),右邊是“散”(分散)。它的總筆畫數為16筆。

來源

懶散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是古代漢字的一部分。它是根據字義的組合而來的。

繁體

繁體字“懶散”是以正楷字形為基礎,通過加入一些繁體筆畫和結構特點而形成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懶散的寫法可能有些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保持不變。古時候漢字寫法相對簡單,有些筆畫和結構可能略有差異。

例句

1. 他這幾天變得懶散起來,不再對學習抱有興趣。

2. 她的工作态度懶散,經常讓人覺得她不夠認真負責。

組詞

懶散的組詞有:懶散地、懶散性格、懶散狀态等。

近義詞

懶散的近義詞有:懶惰、倦怠、懶懶散散。

反義詞

懶散的反義詞有:勤奮、積極、活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