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霜露的意思、犯霜露的詳細解釋
犯霜露的解釋
(1).形容旅途艱苦。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南朝 宋 顔延之 《秋胡行》:“嚴駕越風寒,解鞍犯霜露。”
(2).泛指辛苦奔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任秀》:“吾家故無恒産,八口衣食,皆恃一人犯霜露。今不幸,殂謝異域。”
詞語分解
- 犯的解釋 犯 à 抵觸,違反:犯規。犯法。犯罪。犯顔(舊時指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犯諱。 違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犯人。罪犯。 侵害,進攻:侵犯。秋毫無犯。 觸發,發作:犯病。犯愁。犯疑。 做錯事情:犯錯誤。
- 霜露的解釋 霜和露水,兩詞連用常不實指,而比喻艱難困苦的條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蘇洵《六國論》
網絡擴展解釋
“犯霜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解釋
- 形容旅途艱苦
指長途跋涉時經曆寒冷、風霜等惡劣自然條件,強調行路艱難。這一含義源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的記載:“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 泛指辛苦奔走
後引申為形容為生計或事業奔波勞碌的狀态。例如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任秀》中寫道:“八口衣食,皆恃一人犯霜露。”
二、出處與例句
- 經典出處
《左傳》中的“蒙犯霜露”是直接來源,描述使臣不辭辛勞遠行的場景。
- 文學引用
南朝顔延之《秋胡行》有“解鞍犯霜露”之句,體現旅途艱辛;清代小說中則擴展為對謀生奔波的描寫。
三、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
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栉風沐雨。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既可描述具體旅途勞頓,也可比喻為生活或事業奔波(如“為養家犯霜露”)。
四、補充說明
該成語結構為動賓式,需注意搭配對象,如“犯霜露”後常接目的或結果(例:“犯霜露以謀生”)。其核心意象通過“霜”“露”的寒冷特性,強化艱辛的語義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左傳》原文或《聊齋志異》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犯霜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冒險去做某件危險的事情或冒險去觸犯某種規矩或道德準則。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一些細節:
拆分部首和筆畫:根據《康熙字典》,《犯霜露》的拆分部首為犬、雨,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犯霜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散文《萬鐘粟》中,描述了一位勇敢的農夫為了早點收割成熟的谷子,故意在露水未幹的時候去田地中作業,冒着被霜露侵襲的危險。
繁體:《犯霜露》的繁體字為「犯霜露」,仍然保持原來的意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犯霜露」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意思相似。因為漢字演變了很多年,所以有時候我們能看到不同的字體和書寫風格。
例句: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為了達到某個目标敢于冒險。例如:他為了榮譽犯霜露,不怕任何困難。
組詞:沒有特定的常見組詞以「犯霜露」為核心,因為它是一個成語,已經具有具體的意思。
近義詞:冒險,違反規矩,挑釁。
反義詞:謹慎,遵守規矩,守法。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