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旅途艱苦。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南朝 宋 顔延之 《秋胡行》:“嚴駕越風寒,解鞍犯霜露。”
(2).泛指辛苦奔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任秀》:“吾家故無恒産,八口衣食,皆恃一人犯霜露。今不幸,殂謝異域。”
“犯霜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不避寒露風霜的艱苦環境,多用于描述長途跋涉或在外奔波的辛勞。從構詞結構看,“犯”意為觸犯、冒犯,“霜露”則指自然界中的霜凍和露水,二者組合後形成動賓結構,強調主動承受惡劣的自然條件。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獻,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記載“跋涉山川,蒙犯霜露”,指代周代使臣不畏艱險的外交活動。
在語義演變中,“犯霜露”逐漸衍生出兩層内涵:其一為字面義,即實際經曆風霜雨露的侵襲,例如唐代詩人杜甫在《北征》中寫道“況我堕胡塵,何時免愁苦?回首鳳翔縣,旌旗晚明滅……前登寒山重,屢得飲馬窟。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蕩潏。猛虎立我前,蒼崖吼時裂……緬思桃源内,益歎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沒。我行已水濱,我仆猶木末。鸱鸮鳴黃桑,野鼠拱亂穴。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通過自然景象的鋪陳,暗含“犯霜露”的艱辛(參考《漢語大詞典》釋義);其二為象征義,借自然環境的艱苦暗喻人生境遇的坎坷,如宋代文人筆記《容齋隨筆》提及“士大夫犯霜露以求功名”,賦予其追求理想而甘願吃苦的積極意義。
從語用功能分析,該詞常見于曆史典籍與詩詞文賦,例如清代訓诂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釋“犯”為“侵也”,與“霜露”搭配後強化了行為主體與環境對抗的張力(參考《辭海》詞條)。現代漢語中,其使用頻率雖有所降低,但仍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作為描述艱苦跋涉的典雅表達。
“犯霜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該成語結構為動賓式,需注意搭配對象,如“犯霜露”後常接目的或結果(例:“犯霜露以謀生”)。其核心意象通過“霜”“露”的寒冷特性,強化艱辛的語義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左傳》原文或《聊齋志異》相關篇章。
安種不齊餔糟歠醨蠶戶常居廠長城闉沖遜釣叟蝶翎東繇端實詻詻繁絃豐粹覆盂甘壤公患寒蛩合雒河中曲鴻庠霍人匠氣鲛人祭菜借口積瘕警誡經濟杠杆景想九壘口福壘石聊叙梨狗禮籍禮賞留力亂墜天花悄然無聲樵樹切齒腐心跂首勸谕認購日躔軟紅十丈失重屬路恕免秫秫厮說四新搜尋所從泰山頭上動土通調威酷梧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