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出行乘輿上所建的旗幟。 明 梁潛 《三月十七日送駕出德勝門》詩:“王氣浮天隨寶纛,虹光拂地護龍旌。”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議王琦事》:“三千營總兵都督 張軏 、 楊俊 為都指揮 王琦 奏龍旗寶纛事。”
“寶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皇帝出行時,乘輿(車駕)上所樹立的旗幟,象征皇權與威嚴。拼音為bǎo dào(注意“纛”讀音為dào,非dú)。
曆史文獻例證
明代梁潛在《三月十七日送駕出德勝門》詩中提到:“王氣浮天隨寶纛,虹光拂地護龍旌”,此處“寶纛”與“龍旌”并列,均屬皇家儀仗器物。此外,《水東日記·議王琦事》中也有相關記載,說明其與宮廷儀制相關。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帝王出行的儀仗場景,強調儀式的莊重性。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
注意:由于該詞較為生僻,且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專業辭書或權威曆史文獻以确認細節。
《寶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寶貴的帷幔或幡旗。它既可以泛指珍貴的帷幔、幡旗,也可以指皇帝的禦旗。作為古代官方禮儀中的重要元素,寶纛常常被用來進行重要場合的裝飾和儀式。
《寶纛》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宀和纟。其中,“宀”表示這個詞的意思與房屋、宮殿有關;“纟”表示與織物、制作有關。
根據字典,寶纛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寶纛》作為一個漢字詞語,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寶纛是貴族、皇室和重要官員巡視、祭祀等場合的重要标志。在廟堂上,寶纛往往被奉為神聖之物。
目前,繁體字“寶纛”也被使用來表示“寶纛”。
根據研究,古時候漢字“寶纛”具有一些略微不同的寫法。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寶纛以“寶纛”形式出現。這種寫法強調了寶纛的珍貴和重要性。
1. 皇帝巡幸時,十分莊嚴,寶纛高舉,儀仗齊整。
2. 在莊嚴的儀式上,寶纛一直作為神聖的标記存在。
寶纛的近義詞可以是“幡旗”、“旌旗”等詞語,它們在形容珍貴的旗幟或幡布時可以互相替換。
寶纛的反義詞可以是“褴褛”、“破爛”等詞語,它們表示的是不值錢、破舊的物品。
一些常見的與寶纛相關的組詞有:
1. 寶纛鳴鐘:指高官顯貴巡視時,鐘鳴寶纛高舉。
2. 寶纛垂絲:形容寶纛垂下長長的絲帶或象征。
3. 寶纛執序:指掌管皇帝巡幸儀式的官員持寶纛執掌儀序。
4. 寶纛雲牌:指高官顯貴巡幸時所在馬車上高懸的寶纛和雲牌。
以上就是關于《寶纛》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