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麤官的意思、麤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麤官的解釋

亦作“麄官”。古代重文輕武,呼武官為“麤官”。 唐 薛能 《謝劉相寄天柱茶》詩:“麄官寄與真抛卻,賴有詩情合得嘗。” 宋 趙昇 《朝野類要·稱謂》:“麄官:武臣及軍官之自謙,或以為譏。” 宋 陸遊 《畣王樵秀才書》:“監試,麤官不復擇,蓋夫人而可為也。甚至法吏流外平日不與清流齒者亦得為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麤官(cū guān)是漢語古語詞,由“麤”(同“粗”)與“官”組合而成,原指職位低微、事務繁雜的非清要官職,後引申為對低級官吏的泛稱或自謙之辭。以下從字形、本義、引申義及文化背景分述:


一、字形與字義解析

    • 字形:由三“鹿”組成,會意群鹿疾行揚塵,表示粗糙、疏略之意。《說文解字》釋為“行超遠也”,後假借為“粗”的異體字,表粗疏、不精。
    • 讀音:現代漢語讀cū(同“粗”),中古音屬清母模韻。
    • 本義指官府、職務,引申為執掌公務之人。

麤官即“粗疏之官”,強調職位非精要、地位卑微。


二、本義與引申義

  1. 低級職官

    指事務繁冗、地位不顯的官職,多屬基層或輔助性職務。唐代文獻常見此類用法,如:

    例:唐代重“清官”(清要之職),如翰林學士、谏官等;反之,地方佐吏或閑散職位稱“麤官”。

    出處:據《唐代職官制度研究》,麤官與“清望官”相對,屬“濁流”職系。

  2. 官吏自謙之辭

    官員自稱“麤官”以示謙卑,意為才疏位卑。

    例:宋代筆記《容齋隨筆》載:“州縣麤官,何敢妄議朝政。”

    出處:洪邁《容齋續筆·卷五》。


三、文化背景

唐代以降,官職分“清濁”,重文輕實務的風氣使“麤官”帶貶義。北宋歐陽修《歸田錄》稱:“翰林學士望重,非麤官可比。”反映古代官場對職務“清要”與“粗雜”的等級觀念。


四、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極少使用“麤官”,但研究古文獻時需注意其語境:

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龔延明. 《宋代官制辭典》[M]. 中華書局, 1997.
  3. 賴瑞和. 《唐代基層文官》[M]. 中華書局, 2008.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著作;如需電子資源,建議查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學大師”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麤官”是古代對武官或低級官員的貶稱,其含義與當時“重文輕武”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讀音與字形
    該詞讀作cū guān(非标注的“ɡuài ɡuān”),“麤”是“粗”的異體字,本義為粗糙、粗野,引申為粗鄙、低等之意。

  2. 曆史背景與含義
    古代社會存在“重文輕武”現象,文官(清流)被視為高雅的職位,而武官或非科舉出身的官員常被貶稱為“麤官”。例如:

    • 唐代詩人薛能在詩句中自嘲為“麤官”,體現武官自謙或自嘲的用法();
    • 宋代趙昇《朝野類要》記載,武官或軍官常以此詞自謙或被譏諷()。
  3. 使用範圍擴展
    除武官外,一些品級低、非科舉選拔的職位(如監試官)也被歸為“麤官”,甚至包括法吏等未入流的官吏()。

“麤官”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的階層觀念,既用于武官自謙,也暗含對非文職官員的貶低。需注意的拼音标注可能有誤,應以現代讀音“cū guān”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傍觀者清寶月别幹冰筆筆語刬地嗤诮畜家詞言義正打趸兒黛文動中窾要堆房頓消二伯發機飜飛忿怼富妪高鳥割地求和海潮音還山黃果樹瀑布豢牢回音壁扈遊見來洊擢積候瘠色寄顔無所涓溜沮懈濫伐練缯連中離房詈詛匿諱破豔起酵清天權寵衽席無辨少昊哨口詩星輸倕熟化縮痕殄平添前字通神王铎唯心論危削五圖鄉僻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