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亶的意思、天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亶的解釋

《書·泰誓上》:“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 蔡沉 集傳:“亶,誠實無妄之謂。言聰明出於天性然也。”後因謂帝王的天性為“天亶”。《明史·儒林傳序》:“﹝ 太祖 ﹞雖天亶英姿,而諸儒之功不為無助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我主天王長予九齡,予隻知其天亶聖聰,目不再誦,十二三歲經史詩文無不博覽。” ********* 《史觀》:“即偶有重視王者、聖人、英雄、豪傑而崇之以為具有旋乾轉坤的偉力神德者,亦皆認他們為聰睿天亶,崧生嶽降,仰托神靈的庇佑以臨治斯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亶是由“天”與“亶”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天賦的誠信”或“天然的本性”。“天”指代自然賦予的至高準則,“亶”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多谷”,後引申為“誠”“厚”等義,例如《尚書·泰誓》有“亶聰明,作元後”的用法,強調純粹無僞的品質。

從詞源演變來看,“天亶”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如《詩經·大雅》中“天亶其心”句,漢代鄭玄注疏時解釋為“天所賦予之誠心”。唐宋以後,該詞多用于贊頌帝王德行,如《宋史·禮志》記載群臣稱宋仁宗“天亶聖明”。

現代漢語中,“天亶”屬于生僻詞,但在古籍整理及文史研究中仍具價值。《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二級詞條,釋義為“上天賦予的誠信”,并引《朱子語類》中“天亶至誠,無絲毫僞妄”為書證。詞彙結構屬于主謂式複合詞,其中“天”為主語,“亶”作謂語,整體形成對天然本質的哲學化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天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帝王的天賦才能或與生俱來的德行。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出自《尚書·泰誓上》的“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其中“亶”被蔡沈注解為“誠實無妄”,即強調帝王的天性純粹而真實。因此,“天亶”可直譯為“上天賦予的誠實與智慧”,特指帝王與生俱來的卓越資質。

  2. 引申與用法
    在曆史文獻中,“天亶”多用于贊頌君主的聖明,例如:

    • 《明史·儒林傳序》提到明太祖“雖天亶英姿”,肯定其天賦才能;
    • 太平天國洪仁玕在《自述》中稱洪秀全“天亶聖聰”,強調其超凡智慧。
  3. 相關概念
    該詞常與“英姿”“聖聰”等詞搭配,突出帝王權威的神聖性。李大钊在《史觀》中亦用“聰睿天亶”形容英雄人物的非凡能力。

  4. 關聯成語
    雖非直接相關,但“天亶”常與“破天荒”“天外有天”等成語共同出現,體現對非凡成就的形容。

“天亶”是古代對帝王天賦德行的贊譽,強調其統治合法性與智慧源于天命,常見于史書與頌揚性文本中。需注意,現代語境中已極少使用,更多作為曆史詞彙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安驅百葉紅柸校迸溢禀筭擘窠忏除乘人不備赤疫抽腳蹿撥等惠掉頭東方朔奮矜公宮公祿龜曳尾孤銳憨大慧穎活教材加官臉僭樂皛白久等幾桌科舉樂道好古遼室臨危緻命糲食旒旐馬百六門插管蒙塵綿延起伏撚煩牌面破馬起店啓四體羣蝨處裈中髯龍睿問善節繩梯失位世異時移霜臍輸估水備讨差天下脊亭亭袅袅徒衆外寬尾數斡遷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