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泰誓上》:“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 蔡沉 集傳:“亶,誠實無妄之謂。言聰明出於天性然也。”後因謂帝王的天性為“天亶”。《明史·儒林傳序》:“﹝ 太祖 ﹞雖天亶英姿,而諸儒之功不為無助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我主天王長予九齡,予隻知其天亶聖聰,目不再誦,十二三歲經史詩文無不博覽。” ********* 《史觀》:“即偶有重視王者、聖人、英雄、豪傑而崇之以為具有旋乾轉坤的偉力神德者,亦皆認他們為聰睿天亶,崧生嶽降,仰托神靈的庇佑以臨治斯民。”
“天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帝王的天賦才能或與生俱來的德行。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出自《尚書·泰誓上》的“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其中“亶”被蔡沈注解為“誠實無妄”,即強調帝王的天性純粹而真實。因此,“天亶”可直譯為“上天賦予的誠實與智慧”,特指帝王與生俱來的卓越資質。
引申與用法
在曆史文獻中,“天亶”多用于贊頌君主的聖明,例如:
相關概念
該詞常與“英姿”“聖聰”等詞搭配,突出帝王權威的神聖性。李大钊在《史觀》中亦用“聰睿天亶”形容英雄人物的非凡能力。
關聯成語
雖非直接相關,但“天亶”常與“破天荒”“天外有天”等成語共同出現,體現對非凡成就的形容。
“天亶”是古代對帝王天賦德行的贊譽,強調其統治合法性與智慧源于天命,常見于史書與頌揚性文本中。需注意,現代語境中已極少使用,更多作為曆史詞彙研究。
《天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天空晴朗明亮的樣子。
《天亶》的拆分部首是“一”(天),筆畫的組成為9畫(天: 4畫,亶: 5畫)。
《天亶》的字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形态的變化。在繁體字中,“天”保持不變,而“亶”部分變為了“亶”字。繁體字寫作「天亶」。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結構有所不同。《天亶》在古時候的寫法是「天兒兒」。這種寫法更加形象地表達了天空晴朗明亮的樣子。
1. 明朗的天亶讓人感到心情愉悅。
2. 窗外的天亶灑下明媚的陽光。
3. 在這樣的天亶下,我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
1. 晴亮:指天空明朗、陽光明媚的樣子。
2. 光亮:形容明亮、發光。
3. 日光:指太陽的光線。
1. 晴朗
2. 明亮
3. 晴空
陰暗
昏暗
烏雲密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