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要。地勢險峻而處于要沖。《晉書·姚興載記上》:“将帥遭大喪,非在疆埸嶮要之所,皆聽奔赴。”《北史·韋阆傳》:“今日之舉,亦欲引卿同行,但 三鵶 嶮要,非卿無以守也。”
“崄要”是“險要”的異體字寫法,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已統一使用“險要”作為标準詞形。該詞為形容詞兼名詞,本義指地勢險峻而處于戰略要沖的位置,具有易守難攻的地理特征。
具體釋義可分為三方面:
地理特征:指山勢陡峭、關隘狹窄的軍事要地,如《三國志》記載“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崄要”(來源:《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釋“崄”為“阻難也”,強調地形阻隔特性(來源: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戰略價值:古代多用于描述軍事防禦要沖,《孫子兵法》提及“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将之道也”,其中“險厄”與“崄要”含義相通(來源:《十一家注孫子》)。
詞義延伸:現代漢語中可引申為“關鍵且困難的環節”,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在詞條注釋中補充“比喻事情發展的重要關口”(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
該詞在古文獻中常見于地理志與兵書,如《讀史方輿紀要》載:“潼關崄要,百二重關”(來源: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使用中需注意,“崄”作為“險”的異體字,正式文本應遵循《通用規範漢字表》采用“險要”寫法。
“崄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明确:
“崄要”是形容地形險峻且具戰略重要性的專有詞彙,需注意與發音相近但含義不同的“窾要”區分。
寶髻碴兒疢疠沉冤莫雪儲油搓手頓腳登績典教疊子丁産定勢獨學寡聞發孚革姓聒噪合朔黃蔑洹水虎節胡子紮撒籍産妓樂驚覺禁口摎蓼記要镌噍刊章曠塗寬語虧秤僚舊栗栗危懼龍跳買售馬牧冒失眉語綿白糖喃喃喏喏弄舌盼眄飄邈千載一彈青墀岐塗全跏趺坐商路誓狀耍孬種嗽金鳥宿敗遂心談笑自若托收枉縱下存先花後果纖茸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