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风闻言事的意思、风闻言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风闻言事的解释

(1).谓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五年》:“ 武后 以法制羣下,諫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得互相弹奏,率以险詖相倾覆。”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近有陈请不实,重行黜陟之文。例皆偷安苟简,避罪缄默,甚失设置之意,可仍旧许风闻言事。”《明史·王德完传》:“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臺諫之官得风闻言事。果中宫不得於陛下以致疾歟?”亦省作“ 风闻 ”。《魏书·元澄传》:“又寻御史之体,风闻是司,至於冒勋妄考,皆有处别。”《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御史,故事许风闻,今以疑似之间,遽被詰问,臣恐臺諫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

(2).泛指据传闻向上检举官吏。《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也有一班妬忌 魏生 少年登高科的,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一个小小新闻,奏上一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风闻言事”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根据未经证实的传言或模糊线索进行奏报、议论的行为,常用于古代监察制度语境。该词由“风闻”(传闻)与“言事”(陈奏事务)组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台谏制度,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为官员监督机制的一部分。

从词义演变看,《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以传闻为凭据向朝廷进言或弹劾”,强调信息来源的非直接性。例如宋代御史可依据市井传闻弹劾官员,无需提供确凿证据,这一制度虽强化了监察权,但也因信息失真引发争议。明代《大明会典》记载,言官“风闻奏事”被视为皇权制约官僚体系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常被引申为对缺乏事实依据的议论行为的批评。例如《辞海》指出,当代语境下“风闻言事”多含贬义,喻指不重实证的舆论传播。需要注意的是,其历史制度背景与当代语义存在差异,引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风闻言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特殊监察机制,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古代御史等监察官员可依据未经核实的传闻向君主进谏或弹劾官吏。该制度允许检举者无需提供确凿证据,仅凭“风闻”(即传闻)即可上奏。例如《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期规定谏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甚至允许监察官员互相弹劾。

二、历史发展与演变

  1. 起源与唐代应用
    该制度明确形成于唐代,武则天为强化集权,通过《唐六典》赋予御史“风闻弹事”的权力,成为整顿吏治的手段。
  2. 宋明延续
    宋代沿用此制,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提及相关案例;明代则演变为允许官民匿名检举,但易引发党争。
  3. 清代重启
    康熙时期曾短暂恢复风闻言事,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僚体系的控制。

三、特点与争议

四、文学与制度关联

文学作品如《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均提及该制度,反映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五、同源词扩展

“风闻论事”为同义词,进一步印证该制度的言论监督性质。


提示:风闻言事虽强化监察,但缺乏证据约束的特点使其成为“双刃剑”。若需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资治通鉴》或《能改斋漫录》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奥理巴谩半无産阶级北牖参横斗转偿赎朝簪赤籍黐胶喘喙醇笃醇浇打家截道第一流反听风徽负屈含寃甘雨随车关中寒埃鹤梅红粉黄石老缓辙活剥生吞豁朗蹇咢疆甽饥寒交至即墨金粟山藏经纸临济宗乱动沦陷马粪纸厖澒闷罐车溺器皮科儿破阵轻财重义罄心琼阁穷气齐竦攘袂引领乳牀山冲省瘦神农设守视而不见食味松江提取屯滞晩出韦舃文迹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