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 明 末 清 初仿照 荷蘭 大炮所造的炮。用鐵鑄成,也稱紅衣鐵炮。紅衣,紅夷的轉稱。參見“ 紅衣大将 ”。
“紅衣大炮”是中國明末清初時期對一種歐洲傳入的前裝滑膛火炮的稱呼,其名稱和特點具有深刻的曆史背景與技術特征:
名稱由來
原稱“紅夷大炮”,其中“紅夷”指代當時來自荷蘭、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紅毛夷人”。因清朝忌諱“夷”字,遂改稱“紅衣大炮”。另有一種說法是,明朝官員為祈求吉利,在炮身覆蓋紅布,故得名“紅衣”。
基本定義
紅衣大炮是16世紀歐洲制造的重型艦載加農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後,被仿制并廣泛應用于軍事。其設計特點是炮管長、管壁厚,且從炮口至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變化的原理,提高了射程與精度。
傳入與仿制
明朝在與荷蘭、葡萄牙的接觸中首次引入此類火炮,并對其改良仿制。清朝進一步優化技術,使其成為攻防戰中的關鍵武器。
性能優勢
局限性
炮身笨重,裝填耗時且彈藥量有限,需預先架設在戰略要地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紅衣大炮在明清戰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清軍通過仿制紅衣大炮突破明軍防線,最終統一中原。其設計理念也為中國火炮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條目,或曆史文獻中關于明清軍事技術的記載。
紅衣大炮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外表豪華華麗,但内心空洞無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紅:纟(纖維)+ 工(工具)。(共2畫)
- 衣:衣(衣服)。(共5畫)
- 大:人(人)+ 一(一)。(共3畫)
- 炮:火(火)+ 火(火)+ 山(山)+ 力(力)。(共9畫)
來源:
據說這個成語是由民間傳說中的人物“紅衣大炮”而得來的。這個人物的外表裝束華麗,穿着紅色的衣服,但他沒有任何技能或才能,隻會虛張聲勢。因此,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外表光鮮、卻無實際能力的人。
繁體:
繁體字為「紅衣大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紅衣大炮」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他雖然穿着紅得鮮豔的衣服,但在工作中卻是個紅衣大炮。
組詞:
紅色、衣着、大膽、炮火、炮轟。
近義詞:
花架子、外強中幹、浮光掠影。
反義詞:
實幹、務實、低調、樸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