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集、听取。《国语·晋语六》:“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諫於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謡,考百事於朝,问谤誉於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 韦昭 注:“风,采也。臚,传也。采听商旅所传善恶之言。”
2.由传闻而得知的消息。《宋书·臧质传》:“臣诚庸懦,奉教前朝,虽恧《緇衣》好贤之美,敢希《巷伯》恶恶之情,固已藉风听而宵愤,抚短策而驰念。”《魏书·广陵王羽传》:“然五局所司,专主刑狱,比闻诸风听,多论五局不精。”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其下或及神怪,时有目覩,不乃得之风听,而不刻意构画其事。”
風聽(fēng tīng)是古汉语词汇,现多写作“风听”,其核心含义指广泛收集、考察各方言论以获取信息,尤其用于古代司法或治理语境中。以下是详细释义:
古代司法术语
指官吏审理案件时,主动到民间查访、听取舆论,不局限于堂上供词。此义源自《尚书·周书》:“皇极……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孔颖达疏引汉儒郑玄注:“风听,言采听于众庶”,强调统治者需广泛纳谏以明察事理。
来源:《尚书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引申为全面考察
泛指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以判断实情。如《诗经·小雅·节南山》郑玄笺:“风听,犹广听也”,指不拘泥于单一来源,综合多方声音。
来源:《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愿陛下……风听舆人诵议”,此处“风听”指君主应倾听百姓议论,了解民情。
来源:《三国志》(中华书局校点本)
《文心雕龙·乐府》:
刘勰以“风听于俗”说明音乐创作需参考民间歌谣,体现文化采风传统。
来源:《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中,“风听”一词已罕用,但“风闻”(道听途说)仍存其遗意。需注意二者区别:
“風聽”承载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体现“兼听则明”的治理思想,其考据价值在史学、语言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風聽"(fēng tīng)是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收集、听取( ) 源自《国语·晋语六》记载的古代君王治国方法:"使工诵谏于朝""风听胪言于市",指通过采集市井传言来了解民情。韦昭注解"风"为"采","胪"为"传",即主动收集民间舆论。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代统治者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治理智慧。
传闻消息( ) 引申指通过非官方渠道获得的信息,如《国语》中提到的"辨祆祥于谣",即通过民间歌谣辨别吉凶。这种含义强调信息的非正式传播属性,类似于现代"小道消息"的古代表述。
该词现代多用于古籍研究领域,如《国语》注疏中常引用此词解释古代政治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听"(tīng)与"聽"为异体字关系,现代已统一简化为"听"。
白玉管被水鞭帽茶锈矗入大裘登样地牢踱方步发木风回电激奉祭辅熙服义归趋浩气长存赫熹螖虫烜然湖勇洊至角弈结友静密鸡人诀法峻迁克然两脚规奁匣列举琭琭媢忌麋茸欧亚大陆平房品制签订泉瀑髯蛇伤教败俗山岳舌弊审己度人十二晚峰速战速决踏沉船亭皋童骑通神徒作翫服沃然五城兵马五脓务穑巫神详刑洗兵牧马斜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