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飢餓瘦弱。 宋 蘇轼 《密州祭常山文》之四:“而飢羸之民,将轉于溝壑,其可不一救之?” 清 龔鼎孳 《蠲租行追同元次山舂陵行韻》:“新餉五百萬,剜肉療飢羸。”
(2).指飢餓瘦弱之民。 唐 魏徵 《為李密檄荥陽守郇王慶文》:“今者屯營 鞏 洛 ,開發太倉,賑恤飢羸,鹹從充徤。”
飢餓瘦弱。饑,通“ 飢 ”。 宋 蘇轼 《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若必不信,方且重復檢按,則饑羸之民,索之於溝壑間矣。”
“饑羸”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ī léi(注音:ㄐㄧ ㄌㄟˊ),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饑餓瘦弱的狀态
指因長期缺乏食物導緻身體虛弱、消瘦。例如:
宋代蘇轼在《密州祭常山文》中提到:“饑羸之民,将轉于溝壑”,描述災民因饑餓而瀕臨死亡的慘狀。
唐代魏徵的檄文中也提到“赈恤饑羸”,強調對饑餓者的救助。
代指饑餓瘦弱的人群
該詞還可直接指代處于饑餓困境的百姓。例如:
唐代魏徵《為李密檄荥陽守郇王慶文》中“開發太倉,赈恤饑羸”,即指開倉救濟災民。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用例和權威詞典釋義,展現了“饑羸”一詞的曆史語境與人文關懷。
饑羸(jī léi)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非常餓和瘦弱的狀态。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長時間沒有得到足夠食物供給的人或動物。饑羸的人通常因為食物缺乏而處于非常虛弱和消瘦的狀态。
饑(饣,3畫)是食物的意思,羸(羊,6畫)是瘦弱的意思。
《饑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文選·孔安國發補善書》中,成書于南北朝時期。在繁體字中,饑羸分别寫作「飢縣」。
在古代,「饹」是「饣」的異體字。在古代文獻中,一些使用「饹」作為「饑」的古寫形式。而羸字則在古時候寫作「縲」,是因為「縲」在古時候與羸音相近。
1.戰争期間,許多人因為食物短缺而變得饑羸。
2.這隻流浪貓看起來饑羸不堪,我們應該給它一些食物。
1. 饑荒:形容長期饑餓的大面積食物短缺。
2. 骨瘦如柴:形容非常消瘦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人或動物。
1. 餓:指因長時間沒有得到足夠的食物供給而感到饑餓。
2. 消瘦:指人或動物體态瘦弱,肌肉不健壯。
健壯:形容人或動物身體強壯、康健的狀态,與饑羸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