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獲的黍稷。《儀禮·少牢饋食禮》:“宰夫以籩受嗇黍,主人嘗之,納諸内。” 鄭玄 注:“收斂曰嗇。明豐年乃有黍稷也。”
由于“啬黍”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也未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結合古籍文獻與漢字構詞邏輯,可作如下考釋:
啬(sè)
《說文解字》釋為“愛濇也”,本義為吝惜、節儉,引申為貪吝、悭啬㈠。如《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五;《王力古漢語字典》啬字條。
黍(shǔ)
指黃米作物,古代五谷之一。《說文解字》:“禾屬而黏者也。”㈡如《詩經·魏風·碩鼠》:“無食我黍。”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七;《詩經》毛傳注疏。
字面組合義
“啬黍”可解作“吝惜黍米”,或指對糧食的節儉行為,屬偏正結構複合詞。類似構詞如“啬夫”(古代官吏名,掌賦稅)、“黍離”(《詩經》篇名)。
文獻用例阙如
經查《四庫全書》《中國基本古籍庫》,暫未見“啬黍”的直接用例。該詞可能為:
若用戶所指為“穑黍”:
來源:《尚書正義》;《說文解字注》穑字條。
“啬黍”在權威辭書中無獨立詞條,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建議用戶核對原文獻用字或補充語境,以便精準溯源。
“啬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和字義綜合理解:
基本釋義
根據《儀禮·少牢饋食禮》的記載,“啬黍”指收獲的黍稷(黍稷是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這裡的“啬”通“穑”,意為“收割、收斂”,而非現代常用的“吝啬”義。
文獻出處
典籍中明确提到:“宰夫以籩受啬黍,主人嘗之,納諸内。”(《儀禮·少牢饋食禮》)鄭玄注:“收斂曰啬,明豐年乃有黍稷也。”說明“啬黍”與農事豐收相關。
詞義演變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啬黍”引申為形容吝啬財富的成語,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啬”字現代義的誤推。建議以經典文獻中的本義為準。
相關拓展
該詞本義指農作收獲,強調糧食的珍貴,而非描述人的性格。若需引用成語表達吝啬,更建議使用“一毛不拔”等明确典故。
白杆軍棒打鴛鴦保見廁籌嘗炷車缸秤星遲疑顧望大理花燈彩點戲釣魚輪諜報惡辭惡緣惡業豐化逢君之惡腐窳高級水泥閣置廣運詭誕不經鬼酉海嶽黃金樹會提見事生風梘水矯柔造作精髓京堂金姑娘娘驚跇給事積邪饑疫譏谪居功自傲倨立略高一籌林沼鲡鯣邏子判若鴻溝朋錫披發辟舍普爾錢巧妙絕倫欽慕求籤僧行煽搖滲水晩粳文曹校補嘯聚山林溪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