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灾和涝灾。《元史·世祖纪四》:“己未, 檀 顺 等州风潦害稼。”
风潦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词素分解与历史文献两个角度解析:
一、词义分解 “风”指自然界的空气流动现象,引申为气候、风气;“潦”原指雨水过多形成的地面积水(《说文解字》注:“潦,雨水大貌”),后扩展为水灾、泛滥之意。二者组合构成偏正结构,核心语义落在“潦”的灾害属性上。
二、具体释义
自然现象
特指由强风暴雨共同引发的洪涝灾害,常见于古代文献对极端天气的描述。如《魏书·天象志》记载:“夏四月,并州频岁霜旱,风潦伤稼。”
社会影响
在历史语境中常与农业受损相关联。明代《荒政考》将“风潦”列为“五害”之一,与蝗灾、旱灾并列,强调其对粮食生产的破坏性。
三、现代使用
该词已逐渐被“风涝”“暴风雨灾害”等现代术语取代,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古籍整理领域。当代《汉语大词典》将其标注为“书面古语词”。
参考文献来源:
“风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ēng liáo,其基本含义指风灾和涝灾,即由强风和洪水引发的自然灾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该词由“风”(指强风破坏)和“潦”(同“涝”,指积水成灾)组合而成,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复合型自然灾害。例如《元史·世祖纪四》记载:“檀顺等州风潦害稼”,意为檀州、顺州等地因风灾和水涝导致农作物受损。
使用场景
延伸辨析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到该词可能引申为“社会动荡”,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词典,可能是对“风雨飘摇”等相似词的混淆。建议以“风灾与涝灾”为核心释义。
“风潦”属于较为冷僻的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引用,建议优先参考《元史》等权威历史文献中的原始用例。
阿囡标树币爵禅经嘲讴朝上等期丢心落意漨浡风让日富益搞脏关系网河东鹤貌呴俞华月胡部徽典晦昒卉裘检驭嘉贽结正几何学粳稻九仞一篑吉祥忌厌绝活攫閷来者里司轮膏率募蒙茏门女秘箓螟蝗排夺配婚屏帐贫辛蒨巧乾维情恋三火双关语熟惯墅舍庶尹素侯夙知抬亭通天达地头头是道颓山夏禹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