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短衣與褲。亦泛指衣服。《禮記·内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衣不帛襦袴。”《呂氏春秋·離謂》:“ 子産 治 鄭 , 鄧析 務難之,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袴。”《南史·儒林傳·賀德基》:“ 德基 少遊學都下,積年不歸,衣資罄乏,又恥服故弊,盛冬止衣裌襦袴。” 清 唐孫華 《大雨歎》詩之二:“篋中無襦袴,堂上鳴笙竽。”
(2).見“ 襦袴歌 ”。
“襦袴”是古代服飾中的組合名稱,需拆解為“襦”與“袴”分别解釋:
襦
指一種短上衣,長度通常至腰部或膝蓋,多用輕薄面料制成。漢代以前多為單層,後逐漸出現夾層襦(如“複襦”),是古代平民及士人常見的日常穿着。
袴
形聲字,從衣從誇,本義為“腿衣”,即包裹腿部的衣物。早期形制類似套褲(無裆,僅兩腿分開),後發展為有裆的“裈”(類似現代褲子),多用于方便騎射或勞作。
組合含義
“襦袴”泛指古代上下分體的衣褲裝束,與深衣(連體長袍)形成對比。這種搭配因行動便利,常見于勞動者、士兵或遊牧民族。唐代詩歌中亦用“襦袴”代指百姓,如“襦袴歌謠”比喻地方官員治理有方,使民衆豐衣足食。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形制差異或文化典故,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襦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用來形容男性穿着的服裝。它由「襦」和「袴」兩個字組成,分别拆解開來意思如下:
「襦」是以「衣」作為部首,「需」作為偏旁,共有13畫。它來源于古時候的漢字「襦」,形狀像一個開放的長袍,用來形容男性上身的衣物。
「袴」是以「衣」作為部首,「㡭」作為偏旁,共有10畫。它來源于古時候的漢字「褲」,形狀像一條寬松的褲子,用來形容男性下身的服裝。
在繁體字中,「襦袴」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寫法中,「襦」的字形略有變化,以長袍狀的「襦」為主。而「袴」的字形也有所變化,以寬松褲子狀的「褲」為主。
1. 他穿着一襲白色的襦袴,在盛夏的陽光下顯得格外涼爽。
2. 這位藝人以古裝劇中的襦袴造型而聞名。
3. 他選擇了一件豪華的襦袴,準備參加宴會。
組詞:襦衫、袴腰、袴衩、襦裳、長襦袴。
近義詞:褂子、中山裝、漢服。
反義詞:裙子、禮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