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風教的意思、風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風教的解释

《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史记·五帝本纪》:“余尝西至 空桐 ,北过 涿鹿 ,东渐於海,南浮 江 淮 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 黄帝 、 尧 、 舜 之处,风教固殊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文字、风教、货币之用,同 覩货逻国 。”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我们县里,得 王 父台主持风教,使民家女子,也能弹琴,这要算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風教"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是指以风化人、教化民众,特指通过道德风尚、礼仪规范对社会进行的感化与教育。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说明:


一、核心释义

  1. 风化与教化

    "風教"由"風"(风气、风尚)和"教"(教育、教化)组合而成,强调通过社会风尚的引导实现道德教化。《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指风俗教化",即通过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民众行为,形成道德规范。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第231页。

  2. 儒家伦理的实践方式

    在传统典籍中,"風教"常与儒家思想关联,如《诗经·关雎序》提到"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指诗歌通过讽喻方式潜移默化地教化民众。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47页。


二、字义溯源


三、文化语境中的延伸

"風教"在历史文献中多指向:

  1. 社会治理:如《汉书·地理志》以"風教"评价地方民风淳朴与否。
  2. 文学功能:如《文心雕龙》主张诗歌应"持人情性,风教为本"。
  3. 道德约束:明清方志常以"整饬風教"表述对道德秩序的维护。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风教”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风教”指风俗教化,即通过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对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化。这一概念源自《诗经·大序》中“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的论述,强调诗歌与社会风气在教化中的作用。

二、历史渊源

  1. 儒家经典起源
    最早见于《毛诗序》,提出诗歌的“风教”功能,即通过民间歌谣(《国风》)传播道德规范,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

  2. 史籍记载

    • 《史记·五帝本纪》提到黄帝、尧、舜时期不同地区的“风教固殊”。
    • 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西域国家的风教差异。

三、内涵扩展

  1. 社会功能
    既包含自上而下的道德教化(如统治者推行礼制),也涵盖民间自发形成的风俗影响。

  2. 文学意义
    特指诗歌的感化作用,如《诗经》通过反映民情实现“美教化,移风俗”的目标。

四、现代应用

现多用于描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例如“风教淳善”形容良好的社会风气与道德传承。


注: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学术讨论,可参考《毛诗序》《史记》等文献,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白宣帽靶台被笼兵费漕标漕河臣一主二觕弊寸阴若岁答词逮通得不酬失电水壶跮踱多喒風檣佛气黼帟高高在上观鼎关谷咕弄含毫回槛奸说鸡禍金豆惊人看差亢龙有悔科参苛疾连环字沦贱模拓纳合排击且并七孔鍼倾回清浊同流穷腊佉楼入头三淫沙陲上元少不更事烧财神蛇缨蜀本随俗沈浮田法顽卤诿混舞弄文墨相方闲树小册子歇手